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47 (1700-1725).djvu/10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味者,五味也。五 味調和,則可補精益氣也。五味、五糓、五菜、五果、五肉, 五味貴和,不可偏勝。又曰: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 內守,病安從來?若用金石草木補之者,必久而增氣, 物化之常,氣增而久,夭之由也。所以久服黃連、苦參 者,而反化為熱;久服熱藥之人。可不為寒心哉。

《李杲十書》

《濕熱成痿肺金受邪論》

六七月之間,濕令大行,子能令母實而熱旺,濕熱相 合,而刑庚大腸,故用寒涼以救之。燥金受濕熱之邪, 絕寒水生化之源,源絕則腎虧,痿厥之病大作,腰已 下痿輭癱瘓不能動,行走不正,兩足欹側,以清燥湯 主之。

《暑傷胃氣論》

《刺志論》云:「氣虛身熱,得之傷暑,熱傷氣故也。」《痿論》云: 「有所遠行勞倦,逢大熱而渴,則陽氣內伐,內伐則熱 舍於腎,腎者水臟也」,今水不能勝火,則骨枯而髓虛, 足不任身,發為骨痿。故《下經》曰:「骨痿者,生於大熱也。」 此濕熱成痿,令人骨乏無力,故治痿獨取陽明。時當 長夏,濕熱大勝,蒸蒸而熾,人感之,多四肢困倦,精神 「短少,懶於動作,胸滿氣促,肢節沉痛,或氣高而喘,身 熱而煩,心下膨痞,小便黃而少,大便溏而頻,或痢出 黃糜,或如泔色,或渴或不渴,不思飲食,自汗體重,或 汗少者,血先病而氣不病也,其脈中得洪緩。」若濕氣 相搏,必加之以遲遲病雖互換少差,其天暑濕令則 一也,宜以清燥之劑治之,名之曰「清暑益氣湯。」 如濕熱乘其腎肝,行步不正,腳膝痿弱,兩腳欹側,已 中痿邪,加酒炒黃蘗、知母各五分,令兩足湧出氣力 矣。

夫痿者,濕熱乘於腎肝也,當急去之,不然則下焦元 氣竭盡,而成軟癱,必腰下不能動,心煩冤而不止也。 若身重減,氣不短,小便如常,及濕熱之令退時,或所 增之病氣退者,不用五味子、澤瀉、豬苓、茯苓、黃蘗、知 母、蒼朮、白朮之藥,只依本病中證候加減。常服藥亦 須用酒黃蘗二分或三分。

《朱震亨心法》

《痿躄證治》

痿證斷不可作風治而用風藥。

痿證有濕熱、濕痰、氣虛、血虛、瘀血。

濕熱,《東垣》「健步丸」加「燥濕降陰火,蒼朮、黃芩、黃蘗、牛 膝之類。」

濕痰,二陳湯加蒼朮、白朮、黃芩、黃蘗、竹瀝、薑汁; 氣虛,四君子湯加黃芩、黃蘗、蒼朮之類。

血虛,四物湯加黃蘗、蒼朮,煎送「補陰丸。」

亦有食積,死血妨碍,不得下降者,大率屬熱,用參朮 四物湯、黃蘗之類。

按:五痿等證,特立篇目,所論至詳。後代諸方,獨於此證,蓋多缺略。攷其由,皆因混入中風條內故也。丹溪先生痛千古之弊,憫世之罹此疾者,多誤於庸醫之手,有志之士,必當究其心焉。夫陳無擇謂「痿因內臟不足所致」 ,誠得之矣。然痿之所不足,乃陰血也,而方悉是補陽補氣之劑,寧免實實虛虛之患乎?且無擇以《三因》立方。可謂諸方之冠。其於此證。猶且未明。況他乎。

《明樓英醫學綱目》

《總論》

或問曰:「治痿之法,獨取陽明一經,此引而未發之言, 願明以告我。」予曰:「諸痿生於肺熱,只此一句,便見治 法大意。《經》曰:『東方實則西方虛,瀉南方,補北方』。此固 就生剋言補瀉,而大經大法,不外於此。東方木,肝也; 西方金,肺也;南方火,心也;北方水,腎也。五方之中,惟 火有二,腎雖有兩,水居其一,陽常有餘,陰常不足。故」 《經》曰:「一水不勝二火」,理之必然。金體燥而居上,主氣, 畏火者也。土性溫而居中,主四肢,畏木者也。火性炎 上,若嗜慾無節,則水失所養,火寡於畏而侮所勝,肺 得火邪則熱矣。木性剛急,肺受熱則失所養,木寡於 畏而侮所勝,脾得木邪而傷矣。肺熱則不能管攝一 身,脾傷則四肢不能為用,而諸痿之「病作。瀉南方則 肺金清而東方不實,何脾傷之有?補北方則心火降 而西方不虛,何肺熱之有?故陽明實則宗筋潤,能束 骨而利機關矣。治痿之法,無出於此。」駱龍吉亦曰:「風 火既熾,當滋腎水。」東垣先生取蘗皮為君,黃芪等補 藥輔佐,以治諸痿,而無一定之方。有兼痰積者,有濕 多者,有熱多者,有濕熱相半者,有挾氣者。臨病制方, 其善於治痿者乎?雖然藥中肯綮矣。若將理失宜,醫 不治也。天產作陽氣厚,發熱,先哲格言。但是患痿之 人,若不淡薄食味,吾知其必不能安也。

心熱盛則火獨光,火炎上,腎之脈常下行,今火盛而 上炎用事,故腎脈亦隨火炎爍而逆上行。陰氣厥逆, 火復內焰,陰上隔陽,下不守位,心氣通脈,故生脈痿, 膝腕樞如折去而不相提挈,經筋縱緩而不任地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