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47 (1700-1725).djvu/10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濡漬,痹而不仁,發為肉痿。故《下經》曰:『肉痿者,得之濕』」 地也。有所遠行勞倦,逢大熱而渴,渴則陽氣內伐,內 伐則熱舍於腎,腎者水臟也。今水不勝火,則骨枯而 髓虛,故足不任身,發為骨痿。故《下經》曰:「骨痿者,生於 大熱也。」

胞絡,即衝脈也。衝脈起於胞中,為十二經脈之海,心主血脈,是以胞絡絕則心氣虛而內動,心氣動則心下崩,數溲血也。脈外之血少,則為肌痹;脈內之血少,則為脈痿,溲崩之血,從大經而傷皮膚氣分經脈之血,故曰:大經空虛,思想無窮,所願不得,則肝氣傷矣。白淫者,欲火盛而淫精自出也。若有濕濁之所留,而居處又兼卑下,外內相濕,以致肌肉濡漬,痹而不仁,發為肉痿也。遠行勞倦則傷腎,逢大熱則暑暍傷陰,渴則陰液內竭,是以陽熱之氣內伐其陰,而熱舍於腎矣。今陽盛陰消,水不勝火,以致骨枯髓虛,足不任用於身,而發為骨痿也。

帝曰:何以別之?岐伯曰:肺熱者,色白而毛敗;心熱者, 色赤而絡脈溢;肝熱者,色蒼而爪枯;脾熱者,色黃而 肉蠕動;腎熱者,色黑而齒槁。

痿病,皆緣五臟熱而精液竭,不能榮養於筋脈骨肉,是以所因不同,皆當診之於形色也。

帝曰:「如夫子言可矣,《論》言治痿者,獨取陽明何也?」岐 伯曰:陽明者,五臟六腑之海,主潤宗筋,宗筋主束骨 而利機關也。衝脈者,經脈之海也,主滲灌谿谷,與陽 明合於宗筋,陰陽總宗筋之會,會於氣街,而陽明為 之長,皆屬於帶脈而絡於督脈。故陽明虛則宗筋縱, 帶脈不引,故足痿不用也。

「五臟六腑皆受氣於陽明,故為臟腑之海。」「前陰者,宗筋之所聚,太陰、陽明之所合,為諸筋之會。陽明所生之血氣為之潤養,故諸痿獨取於陽明。」「衝脈起於胞中,上循背裏,為經絡之海;其浮而外者,滲灌於谿谷之間,與陽明合於宗筋,而少陰、太陰、陽明、衝任、督脈,總會於宗筋,循腹上行,而復會於氣街,乃陽明之所主,故陽明為之長。」「三陰三陽十二經脈,與奇經之任、督、衝維經,循於上下,皆屬帶脈之所約束。督脈起於會陰,分三岐為任衝,而上行腹背,是以衝任少陰、陽明與督脈皆為連絡。陽明為水糓之海,主潤宗筋。虛則宗筋縱弛,不能束骨而利機關,則成痿躄。帶脈不能延引,則在下之筋脈縱弛,而足痿不用。」此諸痿所以獨取於陽明也。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各補其榮而通其俞,調其虛 實,和其逆順,筋脈骨肉,各以其時受月,則病已矣。」帝 曰:「善。」

「各補其榮」者,補五臟之真氣也。「通其俞」者,通利五臟之熱也。「調其虛實」者,氣虛則補之,熱盛則瀉之也。「和其順逆」者,和其氣之往來也。筋脈骨肉,內合五臟,五臟之氣,外應四時,各以其四時受氣之月,隨其淺深而取之,其病已矣。

《脈解篇》

病偏虛為跛者,正月陽氣凍解地氣而出也。所謂偏 虛者,冬寒頗有不足者,故偏虛為跛也。

正月陽氣解凍,從地氣而上,則陽氣當自次而盛矣。所謂「偏虛為跛」者,又緣冬令寒水之氣,頗有不足,以致所生之陽氣偏虛,而為經脈作病。

《氣交變大論》

歲土太過,雨濕流行,腎水受邪,民病足萎不收,行善 瘛,腳下痛。

四支,脾土之所主也。

歲火不及,寒乃大行,復則病痿痹,足不任身。

「痿痹足不任身。」皆寒濕之證也。

《五常政大論》

陽明司天,筋痿不能久立。

肝木之病。

《六元正紀大論》

太陽司天之政,民病寒濕,發肌肉萎,足痿不收。

皆寒濕之氣發而為病也。

太陽司天,四之氣,肌肉萎足痿。

「肉萎足痿」者,濕土之氣也。

《至真要大論》

太陰在泉,客勝,則足痿下重。

足痿下重者,《在泉》之濕氣,客於太陰之經也。

諸痿喘嘔,皆屬於上。

「從下而上」也。

《靈樞經》

《邪氣臟腑病形篇》

脾脈緩甚,為痿厥;微緩為風痿,四肢不用,心慧然若 無病。

「痿厥」、風痿,皆四肢癱瘓而不為所用,甚則從中而病見於外,微則病在外而不及於中,故心慧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