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47 (1700-1725).djvu/10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

 第三百二十一卷目錄

 醫部彙考三百一

  癱痿門一

  黃帝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生氣通天論 陰陽別論 痿論 脈解篇 氣交變

  大論 五常政大論 六元正紀大論 至真要大論

  靈樞經邪氣臟腑病形篇 本神篇 經脈篇 陰陽二十五人篇

  張機金匱要略骨痿

  傷寒論傷寒吐下後成痿

  張從政儒門事親指風痹痿厥近世差元說

  李杲十書濕熱成痿肺金受邪論 暑傷胃氣則痿論

  朱震亨心法痿躄證治

  樓英醫學綱目總論 痿病風病異治辨

  王綸明醫雜著痿證不可作風治

  李中梓醫宗必讀總論 治法

  王肯堂證治準繩總論

  張介賓景岳全書論證 論治

  陳士鐸石室祕錄痿病治法

藝術典第三百二十一卷

醫部彙考三百一

癱痿門一

《黃帝素問》

《四氣調神大論》

「冬三月,此為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 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 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 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腎王於冬,逆冬藏之氣則傷腎,至春為痿厥之病,因奉生者少故也。蓋肝木生於冬水,主春生之氣而養筋,筋失其養則為痿,生氣下逆則為厥。

《生氣通天論》

因於濕,首如裹,濕熱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長,緛短 為拘,弛長為痿。

陰濕上干陽氣而冒明,故首如裹。陽氣柔則養筋,陽氣傷而不能榮筋,故大筋緛短,小筋弛長。蓋大筋連於小筋絡骨節之內,故鬱熱而緛。短於骨肉之外,故因濕而弛長。短則為拘攣,長則為痿棄。

《陰陽別論》

三陽為病。發寒熱。下為癰腫。及為痿厥腨㾓。

「三陽」者,太陽也。太陽為諸陽主氣而主筋,筋傷則痿,氣傷則厥。

三陽三陰發病,為偏枯痿易,四支不舉。

《三陽》三陰者,太陽太陰也。太陽虛,則為偏枯,陽虛而不養筋,則為痿。脾屬四支,故不舉也。

《痿論》

黃帝問曰:「五臟使人痿何也?」岐伯對曰:「肺主身之皮 毛,心主身之血脈,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腎 主身之骨髓。故肺熱葉焦,則皮毛虛弱,急薄著則生 痿躄也。」

形身之所以能舉止動靜者,由臟氣之呴養於筋脈骨肉也,使臟病於內,則形痿於外矣。肺熱則金燥葉焦而皮毛虛薄,五臟之皮肉筋骨,皆由於肺以資養。今皮膚薄著,則精液不能轉輸,故五臟皆熱,而生痿躄矣。

心氣熱,則下脈厥而上,上則下脈虛,虛則生脈痿,樞 折挈,脛縱而不任地也。

心氣熱,則氣惟上炎,心主脈,故脈氣亦厥而上,上則身半以下之脈虛,而成脈痿。經脈虛,則樞折於下,樞折故筋骨懸挈不收,足脛緩縱而不能任地也。

肝氣熱,則膽泄口苦,筋膜乾,筋膜乾,則筋急而攣,發 為筋痿。

膽附於肝,肝氣熱,則膽汁泄而口苦矣。膽汁泄則筋膜無以營養而乾燥,故攣急,發為筋痿也。

脾氣熱,則胃乾而渴,肌肉不仁,發為肉痿。

脾胃之氣,並主肌肉。陽明津液不生,太陰之氣不至,故肌肉不仁,而發為肉痿也。

腎氣熱,則腰脊不舉,骨枯而髓減,發為骨痿。

腎熱則津液竭。腰者腎之腑。故腰脊不能伸舉。髓減骨枯。而發為骨痿也。

帝曰:何以得之?岐伯曰:肺者臟之長也,為心之蓋也, 有所失亡,所求不得,則發肺鳴,鳴則肺熱葉焦。故曰: 「五臟因肺熱葉焦,發為痿躄。」此之謂也。

有所失亡,所求不得,則心志靡寧,而火氣炎上。肺乃心之蓋,金受火刑,即發喘鳴,而肺熱葉焦,則津液無從舒布,而五臟皆熱矣。

悲哀太甚則胞絡絕,胞絡絕則陽氣內動,發則心下 崩,數溲血也。故《本病》曰:大經空虛,發為肌痹,傳為脈 痿。思想無窮,所願不得,意淫於外,入房太甚,宗筋弛 縱,發為筋痿,及為白淫。故《下經》曰:「筋痿者,生於肝,使 內也。有漸於濕,以水為事,若有所留,居處相濕,肌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