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66 (1700-1725).djvu/7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月癸酉,詔訪孔氏嫡孫。九月戊寅,以孔子四十五世 孫延世為曲阜令,襲封文宣公。」

按《兗州府志》:「延世先為曲阜主簿,遷長葛令。真宗即 位,召見,詢問家世,授以世封,賜祭器經書金帛遣之。 卒子聖佑嗣。弟延澤,進士及第,為諫議大夫。延澤子 宗愿。」

真宗景德四年秋八月辛亥賜文宣王四十六世孫聖佑同學究出身

按:《宋史真宗本紀》云云。

大中祥符元年謁廟以四十六世孫孔聖佑為奉禮郎

按:《宋史真宗本紀》:「大中祥符元年冬十月,車駕東封。 十一月戊午,幸曲阜,謁文宣王廟,賜其家錢三十萬, 帛三百匹,以四十六世孫聖佑為奉禮郎,近屬授官 賜出身者六人。」

按《闕里志》:「元年,駕至曲阜謁廟,詔文宣公伯叔兄弟 子姪著衣巾陪位,又賜孔延渥等五人同學究出身, 又宣賜孔氏銀三百兩,帛三百匹。」

大中祥符六年,以孔勗知曲阜縣。

按《宋史真宗本紀》不載。 按《兗州府志》,六年再幸曲 阜,以孔勗知曲阜縣。孔氏世職始此。

天禧五年二月庚午以孔子四十六世孫聖佑襲封文宣公

按:《宋史真宗本紀》云云。

按《兗州府志》:「天禧五年,以四十六世孫聖佑襲封文 宣公,知仙源縣事,遷太子贊善大夫。聖佑年九歲,賜 同學究出身。真宗東封,賜緋陪位,尋授曲阜縣令。至 是,以光祿寺丞襲封。卒,無子,以從弟宗愿嗣。」

仁宗景祐二年詔以孔子四十六世孫宗愿襲封文宣公

按《宋史仁宗本紀》不載。按《禮志》,「景祐二年,詔以孔 子四十六世孫北海尉宗愿為國子監主簿,襲封文 宣公。」

皇祐三年秋七月丙辰以孔氏子孫知仙源縣事

按《宋史仁宗本紀》云云。按《禮志》:皇祐三年七月詔 曰:「國朝以來,世以孔氏子孫知仙源縣,使奉承廟祀。 近歲廢而不行,非所以尊先聖也,宜以孔氏子孫知 仙源縣事。」

按《兗州府志》:「三年詔兗州仙源縣知縣,自今宜復於 孔氏子孫中選充。遂以為常。」

至和二年三月始改封孔子後為衍聖公

按《宋史仁宗本紀》:「至和二年三月丙子,封孔子後為 衍聖公。」按《禮志》:至和初,太常博士祖無擇言:「按前 史,孔子後襲封者,在漢、魏曰褒成、褒尊、宗聖,在晉、宋 曰奉聖,後魏曰崇聖,北齊曰恭聖,後周、隋並封鄒國, 唐初曰褒聖。開元中,始追諡孔子為文宣王,又以其 後為文宣公,不可以祖諡而加後嗣。」遂詔有司定封 宗愿衍聖公,令世襲焉。

英宗治平 年罷孔氏知仙源縣令襲封人不得去家廟

按《宋史英宗本紀》不載。按《禮志》:「治平初,用京東提 點王綱言,自今勿以孔氏子弟知仙源縣,其襲封人 如無親屬在鄉里,令常任近便官,不得去家廟。」

神宗熙寧元年二月乙卯孔若蒙襲封衍聖公

按《宋史神宗本紀》云云。按《禮志》,「熙寧中,以四十七 代孫若蒙為沂州新泰縣主簿,襲封。」

按《兗州府志》:「熙寧元年,以四十七世孫若蒙襲封衍 聖公。若蒙,宗愿子也,以長嗣封。」

哲宗元祐元年改衍聖公為奉聖公令襲封者專主祠事

按《宋史哲宗本紀》,元祐元年冬十月丙戌,改衍聖公 為奉聖公。按《禮志》:元祐初,朝議大夫孔宗翰辭司 農少卿,請依家世例知兗州以奉祀。又言孔子後襲 封疏爵,本為侍祠,今乃兼領他官,不在故郡。請自今 襲封者無兼他職,終身使在鄉里。朝議依所請,命官 以司其用度,立學以訓其子孫,襲封者專主祠事,增 賜「田百頃,供祭祀之餘許均贍族人。其差墓戶,並如 舊法。」賜書,置教授一員,教諭其家子弟,鄉鄰或願學 者聽。改衍聖公為「奉聖公」,及刪定《家祭冕服等制度》 頒賜之。

按《闕里志》:元年敕:「白身合襲封人與除承奉郎,專以 主先聖祠事為職,添支供給隨本資次,每三年理為 一任,用本路及按察官薦舉,依吏部格關陞資任。如 朝廷非次擢用,許依舊帶管公爵。令以次合襲封人 權主祀事,每遇親祠大禮、冬正朝會,許赴闕陪位。」 元祐四年,置三氏學教授。

按:《宋史哲宗本紀》,不載。 按《續文獻通考》:「先是乾興 元年,孫興公守兗,因廟建學,請以楊光輔為講書,轉 奉禮郎。元祐四年,尹復奏以文潞公薦為教授,而學 正、學錄分任其事。前代皆孔子後為之,蓋當時教授 自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