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21 (1700-1725).djvu/1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唐書李憕傳》:憕改東京留守。安祿山反,兵薄城下,憕 約盧奕:「吾曹荷國重寄,雖力不敵,當死官。」城陷,祿山 害之,諡曰忠。子源,俘為奴,故吏贖歸,以父死賊手,常 悲憤,不仕不娶。李德裕表薦之,穆宗下詔曰:「褒忠所 以勸臣節,旌孝所以激人倫。其以源守諫議大夫,遣 使者持詔書袍笏即賜。」

《王珪傳》:珪拜尚書兼魏王師,王問珪何以為忠孝,珪 曰:「陛下,王之君,事思盡忠。陛下,王之父,事思盡孝。忠 孝可以立身,可以成名。」

《大唐新語》:元宗嘗賜握兵都將郭知運等內人天軍 節度,太原尹王皎獨不受,上表曰:「臣事君,猶子事父, 在三之義,寧有等差,豈有經侍宮闈,臣子敢當恩貺?」 以死自誓。固辭不受,優詔許之。

《宋史范純仁傳》:純仁疾革,以宣仁后誣謗未明為恨, 呼諸子,口占遺表,其略云:「蓋嘗先天下而憂,期不負 聖人之學。此先臣所以教子,而微臣資以事君。」 《洪皓傳》:皓為大金通問使,及還,見于內殿,力求郡養 母。帝曰:「卿忠貫日月,志不忘君,雖蘇武不能過,豈可 捨朕去耶?」

《宗室不𢙯傳》:「不𢙯性篤孝,生七歲,遭父北遷,每思慕 涕泣。長力學,母曹氏止之,答曰:『君父讎未報,非敢志 冨貴也』。」 《安世通傳》:「世通隱居青城山中不出。吳曦反,乃獻書 于成都帥楊輔曰:公初得曦檄,即當興仗義之師,以 順討逆,而士大夫不明大義,尚云少屈,以保生靈。夫 君乃父也,民乃子也,豈有棄父而救子之理。」此非曦 一人之叛,乃舉蜀士大夫之叛也。

《李成大傳》:成大知金壇,北兵至,吏民挾成大降,乃潛 與胡用存謀復金壇,事泄繫獄,搒掠不屈,殺其二子 以懼之,終不屈,笑曰:「子為父死,臣為君死。」卒殺之。 《通鑑》:帝廢皇后郭氏,呂夷𥳑敕有司,毋得受臺諫章 奏。中丞孔道輔率諫官范仲淹十人詣垂拱殿,伏奏 皇后不當輕廢。尋有詔,令夷簡諭以皇后當廢狀。道 輔等至中書,語夷簡曰:「大臣之于帝后,猶子事父母 也。父母不和,可以諫止,奈何順父出母乎?」夷簡曰:「廢 后有漢唐故事。」道輔曰:「人臣當道君以堯舜,豈僅引 漢唐失德為法耶?」夷𥳑不能答。 《青箱雜記》:劉溫叟父名岳,終身不聽樂,不遊嵩、華,每 赴內宴,聞鈞奏回,則號泣移時,曰:「若非君命,則不至 于是。」

《墨客揮犀》:楊大年內翰,七歲對客談論,有老成風。年 十一,太宗皇帝聞其名,召對便殿,授祕書省正字,且 謂曰:「卿久離鄉里,得無念父母乎?」對曰:「臣見陛下,一 如臣父母。」上歎賞久之。

《元史伯顏不花的斤傳》:伯顏不花的斤之援信州也, 嘗南望泣下曰:「我為天子司憲,視彼城之危急,忍坐 視乎!吾知上報天子,下拯生民,餘皆無可恤,所念者 太夫人耳。」即日入拜其母鮮于氏曰:「兒今不得事母 矣。」母曰:「爾為忠臣,吾即死復何憾!」

《普顏不花傳》:普顏不花守禦益都,明兵壓境,城陷還 告其母曰:「兒忠孝不能兩全,有二弟,當為終養。」拜母 趨官舍,坐堂上。主將素聞其賢,召之,普顏不花曰:「我 元朝進士,官至極品,臣各為其主不屈死之。」

《明鄭克敬傳》略:克敬官御史,常奉使還,賜之宴,不食。 光祿以聞。太祖問之,對曰:「今日臣父忌日,不敢食肉。」 太祖曰:「長者賜少者、賤者不敢辭,況君命乎?」對曰:「臣 聞有父子而後有君臣。」

君父部雜錄

《管子霸言》篇:「一國而兩君,一國不可理也;一家而兩 父,一家不可理也。」

《墨子親士》篇:「雖有賢君,不愛無功之臣;雖有慈父,不 愛無益之子。」

《兼愛》篇:「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謂亂也。」

《荀子致仕》篇:「君者,國之隆也;父者,家之隆也。隆一而 治,二而亂,自古及今,未有二隆爭重而能長久者。」 《呂氏春秋名類》篇:「君雖尊,以白為黑,臣不能聽;父雖 親,以黑為白,子不能從。」

《孔叢子問軍禮》篇:「介胄在身,執銳在列,雖君父不拜。」 《大戴禮記曾子立事》篇:「事父可以事君。」

《白虎通諫諍》篇:「子諫父不去者,父子一體而分,無相 離之法,猶火去木而滅也。」《論語》:「事父母幾諫,下言又 敬不違。」臣之諫君何取法?法金正木也。子之諫父,法 火以揉木也。臣諫君以義,故折正之也;子諫父以恩, 故但揉之也。

《晉書段灼傳》:「灼上表曰:『臣聞忠臣之于其君,猶孝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