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73 (1700-1725).djvu/8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堂左為架閣庫,樓右為際留倉。贊政廳中道平政亭,豎立戒石,兩旁翼以六曹,東為典史衙,西為預備倉。倉南為監房、儀門五間,右為儀仗庫,大門上為譙樓。門內土神祠居東,寅賓館居西,外列「申明」 、「旌善」 二亭。崇禎十五年,知縣李重修正堂、階墀,增製欄干,修譙樓。寅賓館併縣前街道,土地祠頹壞。十六年,知縣李委典史朱朝祚重修,有《記》。監房在儀門內西,禁役二名。舊牆甚卑,崇禎十五年知縣李修砌加高。羈亭在監房後預備倉內。禁役以斗級二名,兼之地勢低凹壅水,崇禎十五年知縣李重砌天池,兩廊鋪磚。旌善亭舊在大門內西。萬曆十年知縣林移建大門外西。四十五年知縣謝修,崇禎十四年知縣李重修。「申明」 亭舊在大門內東,萬曆十年,知縣林移建大門外東。四十五年,知縣謝修。崇禎十四年知縣李重修。

按察司分司 在縣治左。洪武三年,知縣楊定省建,年久圮壞。萬曆十年,知縣林春茂修。中為正堂,後為川堂,左寢室,右卷房,前為東西廂,為儀門,為大門。四十六年,知縣謝重修。崇禎十四年,分守道徐大儀、巡道林銘鼎相繼駐懷。監軍知縣李盤重修。右側建公署一座,前為大門,兩旁書吏房數間。

典史衙 在縣治儀門內。東。正堂匾曰「天理人心」 ,川堂曰「無倦。」 兩廡書房俱茅蓋,崇禎十五年,監軍道徐大儀、知縣李盤共捐資以瓦蓋造。衙門外匾曰「清絃佐理」 ,門內匾曰「臣心似水。」 衙內東偏二重:一曰「思補」 ,一曰「記室。」 衙前東南樓一座,曰「聽琴樓。」 衙前有塘,塘前即新建分司公署。衙後亦有塘,塘後縣吏公廨,舊葺以茅。天啟元年,知縣謝君惠改建瓦房六間。

武城巡檢司 洪武三年設,在縣東三十里武城鄉。歲久傾圮。萬曆十一年,知縣林申重建。慈樂巡檢司 在縣西六十里慈樂寨。萬曆十三年,征勦諸峒,移設金鵝。

蘭峒巡檢司 正統十二年,安遠侯柳浦奏請設立。蘭峒山口,在縣北七十里。萬曆十三年,移設清水尾山中。

留濟倉 在縣堂之西

預備倉 在儀門內西。成化十六年,知縣馮建四間;萬曆十一年知縣林建二間。四十七年,知縣謝重修;倉廳三間,東西廒共四間,又捐貲添建一間。四十八年,知府陳鑑於闔屬州縣各發銀平糴穀五百石,貯預備倉,以備賑恤。崇禎十四年,知縣重修。

義倉 五所萬曆十年,知縣林茂春立,有《記》。坊郭里社倉 在縣南山壇旁。

獨週里社倉 在縣壇墟。

西水里社倉 在梁村

譚村里社倉 在譚畝

陰陽學 在縣治西。洪武十九年,訓術鄭彥漢建,今廢。

醫學 在陰陽學西。洪武二十年,訓術陳觀嗣建,久廢。

僧會司 在城東塔山寺。萬曆四十七年,寺殿壞,知縣謝重修。

道會司 在城東下郭真慶觀。

養濟院 舊址在城東。萬曆八年,署印主簿唐《良積》遷於城北門外。茅屋火燬,十一年,知縣林改建瓦屋。四十六年,知縣謝重建瓦屋十間,收養廢疾無告者四十餘名。月支米各三斗,冬夏各布一匹。死亡者給銀三錢,瘞之「義塚。」 崇禎十六年,知縣李重修。

漏澤園 宋元豐間創立,在城北一里,遺址具存。

鬱林州治 。明洪武初,知州趙大鑑創建。隆慶間,知州張一清重修。中為正堂,後為知州衙,左為州同知衙。儀門外,右為判官衙。今圮,左為吏目衙,為架閣庫,右為益成庫。兩翼為六房,前為儀門,門上鼓樓,外為申明、旌善二亭。

分巡蒼梧道 在州治東。先是守巡二道,同駐劄梧鎮,至萬曆七年,奉三院會題,守道專駐梧鎮,巡道分駐鬱林,改按察分司,建道衙門。府館 在州治南。

永盈倉 在州北

陰陽學 、醫學 俱無。

僧正司 、「道正司 」 在本城寺觀。

養濟院 在東門外

博白縣治 。唐武德五年建,宋因之。元末燬。明洪武七年,知縣趙惟清建。正統二年,知縣李銘、主簿張本忠重修。天順初毀。七年,知縣孫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