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73 (1700-1725).djvu/8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二年知縣唐禮修。成化二年知縣方俊復修。弘治十三年知縣廖佐又修。正廳五間,左右廊:日晷臺、戒石亭、儀門三間。大門一座。土地祠、金銀庫各一。左為縣丞衙,近革。右為主簿衙,為典史衙。公廨、寅賓館、監獄俱在大門內。大門外左旌善亭、申明亭。亭之外照牆,牆外左正德門,右厚生門,各東西向。嘉靖末年,知縣王宗予更庫樓以磚石,後燬。

皇清康熙年間重修。

布政司分司 在城內「蒼梧道」 之右,成化元年燬。

蒼梧分巡道 在迎恩門內。洪武七年建。府館 在縣治東,蒼梧道之前。弘治二年建,今圮。

赤水巡檢司 ,在縣東六十里赤水鎮。

白石巡檢司 在縣西六十里白石寨。

竇家巡檢司 在縣南一百二十里竇家寨。藤江驛 在城南登俊坊。

黃丹驛 在白石寨左

金雞驛 在縣南竇家寨之下金雞村,萬曆初年裁。

雙競驛 在雙競村

河泊所 在孝通坊彌江鎮舊址。洪武八年設,萬曆初廢。

陰陽學 在城西寶宮之後,洪武十年設,今廢。醫學 在陰陽學之左,今廢。

僧會司 在河東廣法寺,今廢。

道會司 在觀

廣儲倉 在縣治西。弘治十二年重修。

養濟院 在東門外

容縣治 ,即元路總管府故基。明洪武三年,同知王清建。十年,改州為縣。成化三年,都御史韓雍遷建。六年,知縣車轟重修。中為正堂,後為知縣衙,東為典史衙,堂右為儀仗庫,左為架閣庫,兩翼為六房。前為儀門,左為土地祠,右為寅賓館。大門外列旌善、申明二亭,稍前為署坊。萬曆四十八年,知縣區龍禎建。內匾曰「作對南山」 ,外匾曰「容筦古治」 ,左右為去思亭,外為溝,廣可四尺,溝水環縣,砌以石橋,邑治於焉。改觀後燬。

皇清順治間重修。

典史衙 在縣治東

布政司分司 在縣治東。明洪武三年,同知王清建,今廢。

按察司分司 ,在縣治西。洪武三年建。今為本道出巡駐劄之所。

府館 在縣治西。成化三年建,今廢。

守禦千戶所 在縣治西。洪武二十三年建。內有千百戶所、鎮撫司、吏目廳,今皆圮壞未修。粉壁寨巡檢司 在羅面西大營村。洪武三年建。

大洞寨巡檢司 在波羅里六黃村,洪武十六年建。

繡江驛 在永安門,萬曆八年裁革。

自良驛 在自良村,距縣五十里。

永豐倉 在縣治東

陰陽學 ,在沙澗街。洪武二十八年建,今廢。醫學 ,今無。

僧會司 在龍興寺,今廢。

道會司 在元妙觀,今廢。

養濟院 在寧遠門外

岑溪縣治 。明洪武二年,知縣劉鎮建。弘治八年,知縣余敦重修。中為正堂,後為知縣衙,東為典史衙,左為儀仗庫,右為架閣庫,兩翼為六房,前為儀門,大門外為申明、旌善亭。明末俱燬。

皇清順治間復建。

按察司分司 在縣治東,今圮。

烏峽巡檢司 今改「上里」 平河巡檢司。

義平巡檢司 今革

留濟、「預備」 二倉 俱廢。

陰陽學 、醫學 俱無。

養濟院 在城西北

懷集縣治 在城南門內。元至正六年燬於蠻賊。明洪武三年知縣楊定省建。正統二年知縣李璿重建。成化四年知縣陸德修。弘治八年知縣區昌重修,復建樓曰「聳雲。」 隆慶六年知縣雲上行重修,改「聳雲」 樓曰「倚雲。」 正堂匾曰「牧愛宜民」 ,後為「川堂。」 原匾「日新」 ,今改「敬簡。」 後為正衙,曰懸魚清署。萬曆三十年知縣陳渙建,曰「思補堂」 、曰「永寧堂」 ,俱舊建。崇禎十四年,知縣李盤構軒三進於倚雲樓之右。值歲旱,步禱得雨,匾曰:「隨雨軒。」 十五年,又構室懸魚署左,曰「小足閒居。」 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