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73 (1700-1725).djvu/8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修。弘治六年,知縣吳元正重修。中為正堂。嘉靖署縣事縣丞王宗予重建。後為「川堂。」 隆慶知縣王文明重建。又後為知縣衙,東為典史衙,兩翼為六房,右為儀仗庫,後為架閣庫。庫為署縣藤縣縣丞王宗予建。衙後東為「黃冊庫」 ,知縣高承謙建。前為儀門,大門外左旌善亭,右申明亭。萬曆三十七年,知縣譚岳俱重修,後圮。

皇清順治年間復建。

按察司分司 在縣治東。明洪武三年,知縣孔時郁修。中為正堂,後為川堂,又後為後堂,東西為兩廊,前為儀門、大門、牌坊一座。萬曆二十六年,知縣譚岳重修。

公館 在縣治前東南隅。

教諭衙 在明倫堂後東北。

訓導衙 在明倫堂後西北。

沙河寨巡檢司 在城西南七十里。

周羅寨巡檢司 在城東南七十里。

際留倉 在縣西

預備倉 在縣治分司東北。隆慶間,知縣王文明建。萬曆三十六年,知縣譚岳「重修。」

陰陽學 、醫學 俱無。

僧會司 、道會司 俱在城內《寺觀》。

養濟院 在城西

北流縣治 。晉初建於勾漏山巫山寨之南,故以「勾漏」 名縣。唐遷寶圭驛東。宋因之。元遷於寶圭驛西一里。明洪武元年,主簿郭誠重建。六年,賊焚燬,仍遷驛東。三十一年,知縣陳宗文復遷驛西。成化七年,右都御史韓雍委布政司照磨林埜改築城池,并重刱縣治,其地即儒學舊址。弘治八年,知縣曾源重修正堂三間,後堂三間,左為儀仗庫,右為架閣庫。戒石亭在甬道上。幕廳三間,在縣治西。儀門三間,大門譙樓三間,東西六房之廡各一間。監獄在儀門西。旌善亭在縣左。申明亭在縣右。萬曆十五年,知縣劉中春以坐向不利,乃請公帑改建。天啟三年,知縣盧紹祥重修。

典史衙 在正堂南

按察司分司 在縣治南。

蒼梧道分司 在縣治東北。

府館 在分司東,後為「義倉。」

雙威寨巡檢司 在縣南二百里。

寶圭驛 原在縣城東,後遷於南門內。

際留倉 在縣西北

陰陽學 、醫學 皆在縣東,今俱廢。

僧會司 在壽佛寺內

道會司 ,在元妙觀內。

「《鄉約》所 」 在縣東北,今在壽佛寺內。

養濟院 在東門外

陸川縣治 。宋淳化五年刱建。元無考。明洪武三年,縣丞王麟重建。成化五年知縣謝堅修,規制略備。弘治十四年,知縣周岡重建堂宇,廨舍始全。正德七年賊毀,本府知府曹琚督兵來縣,縣令李時榮修理。嘉靖十一年知縣黎伯興,三十九年署縣印教諭潘譽,四十二年知縣張子翼,皆重修。明末殘毀,片瓦無存。

皇清康熙四年,知縣方捐資構工買料,始造廳二座。

川堂一座,大堂一座,正堂三間,後堂三間,幕廳三間,戒石亭在甬道上。儀門三間,康熙三年知縣蘇萬邦建。譙樓一座,原在縣大門,後改「南門樓」 ,今重修。六房,東西每廡三間。承發司在縣左。監獄三間在縣西。茶水亭在儀門西。旌善亭在縣前右。申明亭在縣前左。俱新建。

典史衙 在城東

按察司分司 在縣治西。

蒼梧道分司 在縣西,知縣方鼎捐資新建。府館 在縣南。

溫水寨巡檢司 ,向改「那亭堡」 ,離縣一百二十里。

永寧驛 在縣南,向裁。

際留倉 在縣治東

陰陽學 、醫學 今俱廢。

「僧會」 、「道會」 二司 ,今毀。

養濟院 在北門外

「興業縣治 舊設於城西五里許,宋遷於今治,元因之。」 明永樂初,知縣余顯宗革故鼎新,建正堂五間,後堂三間,中為串廊,左為架閣庫,右為儀仗庫;堂東為典史幕廳三間,東西兩廊為六科房、儀門、大門,豎戒石亭,東刱土地祠,前為寅賓館,西立監房。申明亭在縣大門東,今廢。旌善亭在縣大門西。俱知縣冒諍臣建,後廢。後知縣黃文奎復建,又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