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73 (1700-1725).djvu/8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楹,左右各為耳房。三十八年,督府歐陽必進立三坊:南曰《節制兩藩》,東曰《嶺海肅清》,西曰《民物康阜》,右為藥局,左為賞功所。中軍廳,規制雄偉。總府 在提督府之東南,明成化六年,都御史韓雍奉敕建,以為三府會同節制號令之所。正堂五楹,後為穿廊,又後為同心亭,左右各有耳房二。堂之前,東西廂房各五間,左為開府碑亭,右為題名碑亭。儀門三楹,左為三司廳。大門三楹,衛以崇垣。將旗臺在儀門內之東。門之前為坊,曰「揆文奮武。」

總督西府 在總府右。舊為總兵府,成化七年建。後堂、正堂各五楹。穿廊一,左右耳房二,東西廂房、掾房十,儀門、大門各三楹。堂東為籌邊亭,西為餐秀亭,下有小池,前為好我堂,三楹。門外有坊,南曰「總督西府」 ,北曰「節制三軍」 ,後改《台曜》,重開。萬曆二十八年改為稅監府,後改為守道。天啟二年,參政曾守身建「寅賓館」 三楹,參議邢祚昌署曰「有君子至。」

察院 在城東南。舊為總鎮府。明嘉靖十九年,改「嶺表書院。」 三十一年,改為察院。三司廳、府、縣廳修後堂五楹,穿廊一楹,左右耳房二,正堂五楹,東西掾房十,儀門三楹,大門五楹,繚以崇垣。三司廳、府、縣廳各五。

「分守蒼梧道 」 在南薰門內。舊為巡道大堂、後堂各三楹,大門、儀門各三楹,左右各有耳房。萬曆三十九年為潦漲所圮,移原稅監公署。

皇清康熙十二年,守道秦仁管重建。

分巡蒼梧道 在西府之前。舊為守道,前後堂各三楹,大門、儀門各三楹,各有耳房。萬曆七年,移鎮鬱林州,時仍駐府城。泰昌元年,巡道陳忠愛復增飾之。今廢。

廣東嶺西道 在參將府後。大堂、後堂各五楹,穿堂一楹,翼以耳房。堂左右各有亭。儀門三楹,西出為大門三楹,屬封川縣修理陶魯建,今廢。四《石碣》尚存。

盤鹽廠 舊在館驛東。成化六年,督府韓襄毅立。後移關帝祠前,以便抽盤。舊署圮,改為知府陳鑑生祠,亦廢。

提舉司 在雲山門外江濱。萬曆三年,改遞運所為司。官廳三間,串堂一間,後堂三間,塞門一座,今圮。

「陰陽學 」 、「醫學 俱廢。」

僧綱司 、道紀司 俱燬。

廣備倉 在東門內

遞運所 在府學前,今裁。

稅課司 在館驛前,今裁。

蒼梧縣治 在府城西門內。明洪武七年知縣朱守仁建。中為正堂,後為川堂,後為縣衙,左為贊政廳,又左為縣丞、主簿衙,右為土地祠,為庫樓,為典史衙,為公廨,為六房;前為儀門,外為大門,左為寅賓館,門外為旌善、申明二亭,前為屏牆,為二坊:東曰「育仁」 ,西曰「正義。」 俱天啟元年知縣區龍禎建,後圮。

皇清順治間,知縣朱廷燎、雷璇,前後修建。康熙二年,

南五鄉里民刱大堂。四年,東六鄉里民刱建儀門、大門。十一年,知縣張若椷修建後衙,重修大門。儀門建左右廊文書房,而丞簿二署裁省為廢址。

縣丞衙 今毀

典史衙 尚存

府門驛 在德政門外稍南,當三江之衝。明成化十年建。中為皇華堂,後為川堂,為館舍,前為儀門,南廊為隸房,為承差房,外為大門、譙樓,內為馬房、夫房。萬曆四十六年燬,知府陳鑑重建,今廢。

龍江驛 在府城西北三十里龍江口。

東安鄉巡檢司 在本鄉中堡。

安平鄉巡檢司 在本鄉。

長行鄉巡檢司 ,在本鄉上一堡月峒河口。羅笠寨巡檢司 ,在須羅鄉。

遞運所 在驛前大街東南江邊。

稅課司 在驛西南江邊,今裁革。

廣備、豫備二倉 在東門內守禦千戶所東。今廢。

陰陽學 、醫學 今俱廢。

僧綱司 在寺

道紀司 在觀

養濟院 在城東

外州縣

藤縣治 ,晉、隋以來,遷次互異,無所考據。自明洪武四年知州趙文修建,十一年改藤縣。景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