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73 (1700-1725).djvu/8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懷集縣城池 ,舊無城,明洪武三十年,設守禦千戶所,乃築土城,高一丈二尺,闢四門:東曰「永安」 ,西曰「臨江」 ,南曰「定懷」 ,北曰「保集。」 成化四年,都御史韓雍復砌以磚,高二丈二尺,周三百三十九丈,蓋串樓三百五十二間,壕深三丈,闊稱之。七年建四門譙樓。弘治七年,潦水崩頹,知縣區昌重修。隆慶五年又頹。萬曆九年,知縣林春茂重修。四十四年,大水衝圮,知縣謝君惠重修。崇禎十一年王國冕改修《陽城》。

皇清康熙六年,四門樓俱崩塌,知縣鄒文郁重修。

鬱林州城池 ,「舊無城。宋至道二年,始築子城,周二百八十步。淳熙六年,陸川寇反,郡守黃齡築外城,寇又攻毀。七年,郡守施埤重修子城,蓋串樓三百二十七間,敵樓四,譙樓一。又繕水城,增築甕門。」 元至正三年,州判買木丁復修子城。明洪武十四「年,桂林衛百戶楊遇、劉榮領軍守備,蓋串樓。十九年,設守禦所,知州」 鄧文俊、千戶費忠、魏從創築新城,周六百四十丈,高一丈五尺,蓋串樓六百間,闢四門:東曰「迎陽」 ,西曰「西鎮」 ,北曰「永寧」 ,南曰「武安。」 二十九年,千戶姚壽始浚壕池。天順四年,千戶施威修蓋。七年八月,連被寇陷。成化二年,御史韓雍重加築砌,蓋串樓六百三十間,門樓四座,浚壕池,深三丈,廣一丈五尺,築欄馬垣,瞭望樓十,鼓樓一。嘉靖四十一年,知州李一德請發帑金重修,增高七尺,砌四門月城,加敵樓二十一間。萬曆十四年,大水,城垣多壞,知州江龍請發帑金四百兩重修。

博白縣城池 :唐武德五年立南州,始創土城。宋淳熙六年寇燬,十一年重修。元至正十三年,以磚包砌,周二百二十丈,高一丈八尺,立東南二門。明洪武五年寇燬,六年修築。成化二年,都御史韓雍撤新之,為門樓二,串樓二百一十間,壕廣二丈,深三丈,外設欄馬垣。正德元年,知縣張璧光重修,塞南門,名東門曰「平政。」 萬曆四年,知縣林瑄擴城西南一百八十丈,復創南門曰「廣化」 ,敵樓三間,串樓三百六十間。萬曆三十五年,地震崩頹,知縣譚岳重修。

北流縣城池 ,舊有土城,久燬。明景泰元年,知縣林懋修城池,立門禁。天順四年寇燬。成化三年,都御史韓雍委縣丞孔舒修築,然其地卑狹城隘。成化七年,韓公又發銀一千五百兩,委布政司照磨林埜,「以縣西舊學地高曠,改築為城。用磚石包砌,高二丈,周三百三十丈,為門三,設串樓二百八十間,壕深三丈,闊一丈,外植木柵,築欄馬垣。」 弘治間知縣曾源,正德八年知縣敬恩,嘉靖十一年知縣熊彰、彭輔,二十五年知縣蕭遴,三十二年知縣楊穗節,「俱加修葺。東西南三門各有樓一座,周圍串樓二百八十間。」 四十一年,賊踰城劫庫,同知施宗誼增築三尺,設敵樓五。崇禎十年,知縣趙當璣奉文拆串樓為「陽城。」 十五年,知縣張問世築西門甕城。

陸川縣城池 ,舊有土垣。明永樂間,始築土城,歲久傾圮。景泰三年重修,闢東西南三門。正統十四年,都指揮使葛宗蔭修築。成化十一年,都御史秦紘發公帑,委知縣莊概拓之,砌以磚石,建四樓,闢二門,曰「長安」 ,曰「拱辰。」 周二百六十丈,高一丈八尺,蓋串樓二百六十間。弘治十八年,知縣郎珍增修月城,甃以磚石,又蓋串樓二十四間,壕深一丈,廣一丈四尺。正德七年,妖賊李通寶縱火焚燬。十五年,都御史蕭公翀委知縣賀節重修。嘉靖四十年,火燒串樓九十餘間,東北城樓二座。四十二年,知縣張子翼重修,增建敵樓八座。城門二,門各有樓一座。隆慶四年,知縣周文改建雉堞,高二丈一尺,剏敵樓四,窩鋪二十五。萬曆元年,知縣周文盡除串樓,建立陽城垛子四百八十箇,有《陽城碑》。明末土寇作祟,城垛摧崩,二門燒燬。

皇清順治十六年,知縣周士選見「餘孽尚跳梁」,乃重

修垛子城門,以為守禦,日久朽壞。康熙四年,知縣方鼎遇逆陳三、林伯新殘掠境內,人情洶洶,捐資買木料鐵塊,堅包南北兩門。仍授方略,擒賊殆盡。自是「犬眠花地,牛牧雨坡。」

興業縣城池 ,「舊以木柵為城。明洪武三年,縣丞鄔馬兒、主簿顏珍始築土城。宣德五年,知縣胡綱增築,周二百七十五丈,高一丈三尺,設東北南三門。正統十年,知縣丁芹增雉堞,蓋串樓三百間。天順三年,知縣向珍築欄馬垣,浚壕塹,立敵樓二十一間。正德二年,典史黃傑請易土以磚,增高三尺。嘉靖六年,知縣何」 炯去串樓,城門二,南曰「文明」 ,北曰「拱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