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73 (1700-1725).djvu/7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四百三十一卷目錄

 梧州府部彙考三

  梧州府城池考

  梧州府關梁考

  梧州府公署考

職方典第一千四百三十一卷

梧州府部彙考三

梧州府城池考        府志

本府。蒼梧縣附郭。

梧州府城池 在大雲山麓,東北跨山,西臨桂水,南遶大江,創始不可考矣。宋開寶六年,重砌以磚,周二里一百四十步,高二丈五尺,闢四門。皇祐四年,寇燬。至和二年,展築,周三里二百三十七丈。洪武十二年,復展周八百六十丈,為五門。有樓東曰正東,西曰「西江」 ,北曰大雲,南曰南薰,西南曰「德政。」 覆以串樓一百九「十六間,壕環城東西南三面,北因山為險。」 正統十年燬。十一年,知府諸忠重修,置刻漏於德政門上。天順八年,知府袁衷重修。成化二年,總督都御史韓雍增高一丈,造串樓五百六十九間,遍覆之。城下設窩鋪三十六間,宿守夜軍士。壕深至三丈,闊五尺。壕內外皆樹木柵,長三千三百五十丈。四年,「作東、南北門甕城,重建五門樓、鐘鼓樓,制乃大備。」 正德初,都御史陳金重修。萬曆五年,南門樓、鐘鼓樓串廊復燬,知府李橡重修。八年,知府陸萬垓重建德政門。十二年,知府林喬楠重修串樓五百二十五間。至四十六年,南門、西門德政門大樓復燬。知府陳「鑑、石廷舉相繼重修,添設西門甕城。」 天啟三年,知縣梁子璠改為「陽城,設城上窩鋪八間。」

外州縣

藤縣城池 在大江之南,繡江之東,二水合流,上有平土創立,不知所始。元至順三年,知州文魁重砌,周「三百三十丈,高一丈二尺。明洪武十一年,改州為縣,城漸頹廢。宣德間,築土城,東北樹柵。天順四年寇燬,五年,巡撫葉盛委推官呂景、融縣知縣熊善修築。成化元年寇陷,二年,都御史韓雍委知縣謝鉉,用磚包砌」 ,周三百六十丈,高二丈,闢四門,有樓。東曰通津,西永安,北拱辰,南迎恩。樓四座,敵樓十八間,串樓三百七十五間。西南以民塘為壕,東北以江為壕,環植木柵,重以閘門。按《縣志》,隆慶五年圮數堞,署縣事主簿沙一珮修葺。萬曆四十一年大水,西門樓倒,東北城圮三十餘堞。知縣譚應鍾請修,未興工而去。四十三年,知縣李廷幹修葺。崇禎六年,商肆失火,延及北樓,化為灰燼。九年知縣梁昌捐貲,改「陰城」 為「陽城」 ,雉堞崢嶸,重建北樓,規模壯麗。

五屯千戶所城 。五屯原無城,城自成化二年始。是時都御史韓襄毅雍既平峽山諸寇,以此為其後門也,復設城守為善後。計。城匝三百有十丈,串樓二百九十九間。東門二,西、南北之門各一,門各有樓。今圮壕深十尺,廣稱之。至嘉靖八年,總督王文成守仁因《平田州》之役,復增拓其城,以指揮王良輔分司於所,隱然稱雄鎮為藤一輔車之勢云。

容縣城池 在繡江上。唐容管經略使韋丹所築,內為子城,周二里二百六十步。外城周十三里。宋咸淳二年,寇燬,四年重修。元至正十三年,寇燬門樓。明洪武三年,容州同知王清因其故址修築,闢三門,東曰日新,西曰「永安」 ,南曰「繡水。」 十年,改州為縣。二十二年,設守禦千戶所於城西展築,周四里一十八步。改南門曰「鎮遠」 ,北曰「拱辰」 ,西曰「寧遠。」 永安門在城中,更為譙樓,造串樓三百八十七間。天順三年,燬於「流賊。」 成化四年,府同知毛贊以城廣闊,請減小以便守禦,都御史韓雍從之,截去東南隅一角,周五百二十丈,高三丈,蓋串樓一百三間。成化七年,又蓋串樓四百一十五間,設東門曰「日新」 ,共為四門,池環於外。萬曆八年,知縣伍可受重修串樓一百一十間,塞固北門城、鞏外城僅存遺址,惟舊壕如故,深二丈,闊五丈有零。

岑溪縣城池 舊土城,明洪武三年,劉鎮修築。成化十年,都御史韓雍發公帑,砌為磚城。正德十五年,知縣石希介築夾城。萬曆二十六年,知縣曾莘拓東、西、南三門,外加甕門,設六敵臺,上俱有樓。城周三百六十丈,高一丈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