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73 (1700-1725).djvu/8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梧州府關梁考        府志

本府。蒼梧縣附郭。

盤鹽關 明成化六年,都御史韓雍疏請立「榷鹽木諸貨,以充軍餉。」 舊在館驛東南,後移大江濱,扼江之要,連舟為臺,隨江消長,以便抽盤。水關 出通王海。

大雲關 在城東二里

掃雲關 在城西二里

鎮南關 在火山

耀武關 在城西南三十里。

下岸關 :在城西二十里。

揚威關 在下岸關北十里。上七關俱蒼梧要衝之地。明成化六年,太監陳瑄、都御史韓雍、平江伯陳銳既平蠻寇,始創關設門開闔,兩傍以木為柵。

通泰橋 在城西北。明弘治壬戌,耆民郭本創建。

雲山橋 在城西北。明正統間,知縣黃誠建。昇騰橋 在儒學前。

平定橋 在育賢坊前。明成化初,都御史韓雍建。

政平橋 在城南

浮橋 在府城西南。桂江上道,通教場。明成化間,都御史韓雍始造舟為橋。按《縣志》,「原浮橋二步,兩岸大鐵柱,繫以巨練。」 嘉靖間,二步俱重修。萬曆中,以水潦頻衝廢,下步惟修完,上步今悉朽廢,惟鐵柱尚存。

繫龍洲浮橋 在城東七里水口,明萬曆二十四年建。共浮船一百四十隻。

太平橋 在朗吟亭前。東城跨壕,通放生池下,舊名「飛仙。」 明嘉靖己丑重建,覆亭於上,改今名。護龍橋 ,在學宮前大街,通小澗水,以遶學宮。萬曆十七年,都御史劉繼文築。

里祿橋 在城西四十里外平樂鄉。

思曲橋 在城西一百里外須羅鄉。

沖霄渡 在城西四十五里稅課司前,大江上。武竈渡 在遞運所前,桂江上。潘田渡 在城南五里大江上。

平浪渡 在縣西二十里。

五兩渡 在縣東二十里。

戎墟渡 在城南三十里大江上通長洲。龍江渡 在縣西六十里。

古欖渡 在縣西八十里。

觀音渡 在縣西一百里。

火山渡 在稅課司前,大江之上。

藤縣

馬鞍關 在城南二百里,一名「軍閘」 ,接平南岑容、周道山,最險要。一徑北通縣城。正統初設。嘉靖永圮。

西橋 一名「永安橋」 ,即永安門之弔橋也。洪武八年,耆民黎達可建。成化十二年,典史劉昱率民重建,上構亭三間。今橋圮壕淤。

南橋 在藤江驛右,一名登俊橋。唐劉從率父老為同榜進士李堯臣建,扁書「登俊。」 洪武間,耆民李可忠等重建。嘉靖間,坊人士復建,上覆以亭,傍具列坐。一名新橋。天啟間,知縣曾鳳彩重修。

山雲橋 在南橋南。洪武六年,同知金文仲建。弘治三年,耆民李尚實等重建。砥以巨石,上具石閂,甚稱鞏固。歲久,日就圮壞。按《通志》:在水月巖前。

流杯橋 在水東上里許,得嶲坊連理塘之地。舊《志》云:唐武德初,有宣撫使駐舟繡江,步入慈聖寺,見池水清潔,以杯挹水,隨手而失。明日,遊乾亨寺,其杯自澗流出,因名。又云:「蘇子瞻、子由曾於此宴飲。」 成化六年,邑人傅推宗重建。元余觀詩:「曲水分山陰,輿梁勝溱洧。一詠見高風,四馬安足取。」 按《通志》:橋在城東繡江上,明成化間建。

岳步橋 去流杯橋五里,黃埇江之津梁也。按《通志》:在城東七里,知縣馮至善建。

南門橋 在南門外。明成化間建,弘治間甃以石。

一水橋 在城東十五里。明成化間建,砌以石。「太和橋 」 在城西三十里黃鑿村。同知金文仲建。

攀桂橋 在城東赤水鎮巡檢司前。明正統間建,砌以石,以解元蘇昌《傳艦》之鄉而名。

通濟橋 在城東六十里,明正統間建,上有亭。黃沙橋 ,在黃鑿村南三十里,當容縣孔道。雙橋 ,在縣西二十里雙魚洞,西通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