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73 (1700-1725).djvu/2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四百二十五卷目錄

 平樂府部彙考三

  平樂府學校考

  平樂府戶口考

  平樂府田賦考

職方典第一千四百二十五卷

平樂府部彙考三

平樂府學校考        府志

本府

「平樂府儒學 宋時舊址在城東二里《考》盤澗之西。宣和間,知州嚴以諷徙城內。淳熙中,太守王光祖復遷舊址。元初燬於兵,至元己卯,知州孫武德經營。創始十五年,武德之子夢得再知州事,乃繼成之。後圮至正十二年,拓拔元善重建。明洪武二十七年,知府張信增建廚庫。宣德十年,知府唐復鼎建殿堂。正德十」 年,知府張重修。嘉靖四年,知府李彥徙城內鳳凰山麓。萬曆七年,參政陳應春建「敬一亭」 ,鑿泮池,樹棹楔。十九年,知府黃文炳重修大殿、兩廡前為戟門、櫺星門,後為明倫堂,兩翼為齋,最後為尊經閣。啟聖祠在明倫堂西,名宦祠附東廡前,鄉賢祠附西廡前。崇禎末,盡燼於兵。

皇清順治十六年,知府王延裪始建「明倫堂。」十八年,

「建大成殿,悉出草創。康熙九年,知府楊榮引知縣陳光龍捐俸同邑紳重修,并新建左右兩廡。櫺星門外建儀門五間,磚牆二面,廟貌庶幾復古焉。」 甲寅後,兵燹荒圮。二十年,署知府婁倣舜修建明倫堂、啟聖宮,并殿廡門垣,葺而新之。道鄉書院 在府城東北,久燬。嘉靖九年,提學僉事黃佐、知府龍大有重建,以祀鄒忠公浩,張治有《記》。

皇清康熙六年,兵巡道胡朝賓重建《坊表》,改為《訪賢》。

書院邑人袁景星有記

明賢書院 在府前,今廢。

學田 原額七頃一十九畝,每畝折租銀不等,共該銀七十三兩九錢八分二釐三毫三絲。平樂縣儒學 舊在城北龍興觀,明洪武四年建,知縣高忠創立。永樂二年,知縣陳應文重修。二十年,推官鄒寧復修,楊懋有記。正統元年,知府唐復重修。弘治間,被水衝沒,知府謝湖改附府學。正德間,詔裁革冗員,生徒亦隸郡庠。萬曆三十四年,知縣陳御墀詳請將南門內明賢書院改建,唐世堯有記。崇禎末年廢。今仍附府學合祀。

舊社學 二所一在西門外塔街,一在府儒學左,今廢。

學田 原額五頃五十畝,每畝折租錢不等,共該銀六十一兩八錢三分六釐五毫。

外州縣

恭城縣儒學 舊在縣治東南鳳凰山,明永樂八年建。成化十三年遷縣時知縣夏瑋建於縣西,學後有澤,知府楊魁鑿池一區,引水入焉,名曰洗硯池。正德九年,參政蔚春見殿堂圮壞,發贖鍰修理。知縣陳猷捐俸區畫,以助不逮,闢基重建。正德十三年,兵備副使張祐建「騰蛟」 、《起鳳》二坊於櫺星門左右,因風水不利。嘉靖庚申歲,知縣楊鈞遷縣西隅,凡三遷,始定殿堂齋廡,歲久圮壞。萬曆二十年,知縣任思申請修建廟學之制,外為櫺星門,以石為柱,外有泮池,門之內為戟門,東側為宰牲所,祭器寄貯庫。戟門內為拜階,中為露臺,上為

先師廟:廟右為「啟聖祠」 二座。前座知縣任思建,後

署縣事教諭朱較建。廟之左為明倫堂,知縣任思修。堂之左右建進德、修業兩齋,久廢。堂之前為月臺,臺之前為甬道,外為進賢門,匾曰「騰蛟起鳳。」 外為儒學門,題曰「修道崇德。」 儒學門之左為教諭齋,又左為訓導齋,各三座。知縣任思修,後縣令陳朝策重修,周圍磚砌。惟二齋崩圮,竟成荒莽,賃民房以居。天啟五年,署縣事同知莊日宣、知縣張汝醇繼修廟堂門廡,周圍繚以重垣,櫺星石柱,下增新柵。復支學租銀二十四兩,買學前民居一所,為教諭齋,匾曰「清齋公署。」

皇清定鼎,先經寇變。康熙九年,知縣曹林韻申詳請

建捐助未敷先將

聖殿兩廡。啟聖祠重修,餘俟再建。

學田 原額二頃六十三畝,每畝折租銀不等,該銀二十六兩七錢六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