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73 (1700-1725).djvu/1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分司 在縣南城邊。正德八年,兵備張公建。行春堂在丫義嶺。前後二座各三間,門庭三間。鍾山鎮分司 ,正德十年建,萬曆十年重修。白霞分司 ,嘉靖三十一年建,萬曆十年重修。城守廨 在縣北門內,南向。

守禦所 今廢

白霞寨巡檢司 在奉政鄉三都,今廢。

寨下市巡檢司 在奉政鄉鍾山鎮,今廢。僧會司 在城東。報恩寺

道紀司 在觀

陰陽學 未設

屯倉 、萬石倉 俱在南門內,共四間。康熙九年,知縣劉欽鄰鼎建。

預備倉 在城東,萬曆三十七年建。明末頹廢無存。

皇清康熙九年重建。

鄉約所 在城內

賀縣治 。正廳三間,幕廳一間,在廳左;庫房一間,在廳右。中有水瀑出,因名。「湧泉庫」 ,萬曆丙申奉文遷庫於縣左。龍亭庫,萬曆甲午建於三乘寺右,萬曆癸卯遷於本縣堂右。戒石亭一座,萬曆九年知縣何天衢建,後改為坊。儀門三間,隆慶辛未知縣陳試改舊儀門為縣門,新建二門一座,東西耳門各一。遷戒石亭於儀門內。鼓樓三間,即舊縣門知縣陳試建。萬曆甲午,改鼓樓向東,遷聚秀坊為「承宣坊。」 萬曆癸卯,止開一門,改向南木峒尖峰。知縣衙三間,舊在川堂後。嘉靖二十三年,知縣葉中梅新建二座,各三間於舊衙之左。萬曆癸卯,仍改後衙向南,重建正廳一所三間。正屋一所三間,旁屋二間;書堂二所各三間,東旁屋四間,西旁屋三間。

縣丞衙 嘉靖三十三年題革其衙為典史衙。按《通志》:縣治為明洪武元年賀州知州姚晉鼎建,後改縣。十年知縣葛禮始重修。

皇清康熙四年,知縣何標復修。

典史衙 二座三間舊在倉前,今毀,基址尚存。川堂一間,東、西吏舍一間,公廨八間,在縣西。賀營衙署一所 ,在南門城內。明崇禎三年創造,年久傾圮。

皇清順治十四年,守備蕭起鳳重建。

守禦千戶所 正廳一座五間,後廳一座二間,儀門五間,大門一座三間,旗纛廟一座三間,俱經燒燬。東西千百戶所各五間,今燬。

教場 演武亭二座,今存一座。以上俱明知縣王聰建,年久傾壞。

皇清康熙十年,守備唐鳳修復甬道門樓一間。《吏目》。

廳二座,監房一間:俱燒燬無存。

按察司分署 今廢

府館 在城隍廟前,今燬。

河泊所 ,在城外臨江。洪武八年開設,今廢。陰陽學 在登雲樓後。洪武十八年訓術唐碧山建,今燬。

醫學 「洪武十八年建,今燬。」

僧會司 ,在海雲三乘寺。洪武八年設寺。有施田千畝,隸文林鄉,以僧「慧叔」 為戶。其後,僧散田典,今為習儀之所。

道紀司 洪武十八年設,在玉虛觀。今儒學即其地也。

留濟倉二間 在縣廳東,今燬。

「預備倉 」 在縣治東,燒燬。

廂坊義倉二間 利知縣建,久傾頹。

養濟院 舊在縣右,明嘉靖三十二年,改建舊學地之右,已經燒燬。康熙九年,知縣何標捐俸另建縣北城外。

惠民藥局 燒燬

漏澤園 在城北

信都鄉巡檢司 在封陽墟,今燬。本司自結茅屋暫住。

大寧寨巡檢司 在桂嶺鄉,萬曆八年廢。沙田寨巡檢司 ,在姜城鄉,後遷於點燈寨,萬曆八年廢。

樊家寨巡檢司 在招賢鄉樊家獞賊之區。萬曆六年,經兵巡道議,改設土司,今割屬昭平縣。荔浦縣治 在南門兵燹之後。儀門縣堂覆以茅,扇頭門兩廊燒毀未設,尚存後堂瓦屋三間,內衙瓦屋五間,破壞不蔽風雨。康熙四年,知縣錢周鼒捐買木料,招匠開窯,備磚瓦木料。先造衙內書房三間,舍房三間,廚房二間。後向桃川購大木造。縣堂三間、翻軒三間,庫房一間,儀門三間、頭門三間,公廨東西各四間。捕衙在縣署西,購買城內西街民屋一座,三間二層,暫作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