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73 (1700-1725).djvu/1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昶重建今廢

按察分司 在府治東。明弘治十七年,知府謝湖重建。今廢。

兵備道署 在布政分司西,今圮。

察院行署 ,在東街府治之左,明天啟元年燬,二年重建。橫六丈,縱二十丈,兩門、兩堂、川堂一、書房一至

皇清康熙十年,知縣陳光龍重修,為「學道公署。」

協鎮副將署 舊在北門外道鄉書院左。明參將張萬紀、岳鎮華前後增拓,建坊樹柵,規制頗弘。明末俱燬。

皇清順治初,易「參將」為「協鎮副將」,借城西民房為署。

改建轅門。康熙十年,副總兵官楊應勝重修稅課司 在西門外,今廢。

慶豐倉 在府治東北鳳凰山下。今廢。

遞運所 在城外西江邊,今廢。

陰陽學 、醫學 俱在城內,今廢。

僧綱司 、道紀司 ,俱在寺觀。

平樂縣治 舊在縣治西。唐武德八年徙建。明正統間,知府唐復、知縣張昊鼎新招建正堂,左永饒庫,右架閣庫。堂下露臺、甬道、兩廊、儀門,左典史衙。土地祠前為縣獄,右寅賓館。四年,昊又奏遷大門前軍營侵地,蓋吏舍八間。嘉靖中,知縣黃玠重建。旌善、申明亭、子來門、樂邦、「首邑坊。」萬曆中,王修川堂,建衙右書室。天啟四年,知縣鄭圭修正堂,整西廊,增獄垣,創輕監,移建土地祠,贊政門、寅賓館,皆南向。復義倉,增架閣、庫屋、藏器物,創官庖鹿苑,創私衙門廳舍各五楹。創衙後永豐倉四間及倉廳斗級屋,拓衙後園地十餘許丈,繚以重垣。明季之難,回祿無存基址,廢為營房。

皇清新署:在北街鳳凰山麓,為門二、堂二衙、室一樓。

一、原府江兵巡道舊署。康熙六年,道缺,奉裁。知縣藍奮興詳明上司,將道署改縣治焉。康熙九年,知縣陳光龍於堂左右復修「永饒架閣」 、二庫甬道,增建六曹廊,選二門左隙地建還源倉二間、預備倉一間。養濟院,以養孤貧。

榕津寨巡檢司 在廣運城內。

龍平寨巡檢司 在東鄉,今俱圮。

預備倉 在縣治左

還源倉 在縣治左

養濟院 在社稷壇左

漏澤園 在南門外

教場 舊在城東五里。明洪武間立。後弘治間,兵備道張吉因遠僻,即城北仙宮嶺地闢三百餘步。萬曆間,知府陳啟孫見地狹,於城東舊址創立「演武亭,周圍牆垣五百餘步。天啟間,府江道程子鏊、知府鄭陞、知縣鄭珪復於城北拓營房地為小教場。」 至今因之。

外州縣

恭城縣治 「向在鳳凰山下。明洪武二年,縣丞周憲臣建於南門內。永樂年間,知縣蕭嘉祐重修。成化十三年徙今黃牛岡之原。知縣夏瑋肇建,百凡草創,未幾殘敗過半。萬曆二十一年,知縣任思重修縣治」 ,大門南向,次為儀門,中為甬道,設戒石亭。甬道上為月臺,臺上為正堂,堂東為典史衙,西為儀從庫,東西二廊為六房,歲久盡圮。知縣任思重建左房舍及正堂。後川堂久圮,天啟七年,知縣張汝醇重建。堂後為知縣退居之所,知縣任思重修縣署大堂,先年用木植蓽,骨灰粉圮壞。知縣譚虯鼎新更制,於正堂降階下,分左右圈門。堂下立左右皂隸亭,歲久傾頹。崇禎二年,知縣張汝醇「重修。」 儀門外左土地祠一所,原西向,今移南向,即為賓館。階下列留濟、預備兩倉。又大門左右各列一倉。獄在儀門內西側。知縣任思增修。天啟七年,知縣張汝醇復修。又儀門外新建輕監一所。東門外東為旌善亭,西為申明亭,中建「茶城」 、「古邑坊」 ,今俱廢。

皇清康熙間,暫構正堂後廳數間。

分司署 在南門內。今廢。

府館 在縣治北,今廢。

白面寨 、西嶺寨 、鎮峽寨 三巡檢司俱廢。陰陽學 、醫學 在縣治西,俱廢。

留濟倉 在縣東

冨川縣治 舊在鍾山下。明洪武二十九年,知縣張純遷建於千戶所。正堂南向。日監堂在正堂後。贊政廳在正堂東。儀從庫在正堂西。左右兩廊為六房。戒石亭在堂中道。儀門南向。大門上有譙樓,東向。知縣廨在日監堂後。寅賓館在儀門外。土地祠在儀門外。獄在儀門內正堂西。典史廨 在大門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