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73 (1700-1725).djvu/1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開,設守禦千戶所,軍至多疫。俗以甑山形勢衝逼西門所致。千戶王奎至,申白其事,用土石閉塞,因廢其樓,止存鎮遠、寧建二門。壕深七尺,闊二丈五尺。嘉靖十一年,府江兵備道副使伍箕同本縣知縣王聰重修。城計五百七十丈零四尺,垛凡一千零七十,有四角樓四,守城窩鋪一十六間。東築月城,為樓一,兵馬司一。南亦築月城,為樓一,兵馬司一。嘉靖十四年乙未夏五月,大水渰城,知縣陳試修葺。至是仍開西門,建樓一,曰「瑞雲」 ,為兵馬司一。尋復閉。今

皇清仍舊制。

荔浦縣城池 ,建自明洪武元年,在今縣治城南。知縣馬祐所築。濱江背山,每賊來,率自高上而下,累為所破。景泰元年,知縣伍繪乃遷今城。周圍二百四十八丈,高一丈八尺。為門二:南曰「迎薰」 ,北曰「承恩。」 萬曆九年,增開東西二門,東曰長春,西曰「阜城」 ,各有樓。邑地最高,俯臨城外,不啻四五丈,環繞無壕。後因賊亂,關廂無民,遂塞東西二門。

修仁縣城池 ,自明「成化十七年築,有東、西、南三門,為樓三座,周圍二百零九丈,高一丈八尺,闊八尺,女牆二百七十五垛,窩鋪四間,無壕。」

皇清因之。康熙五年,知縣李子實奉撫院檄捐貲修。

昭平縣城池 舊在西岸,明成化間總督朱英所築,寇陷,降為堡。正德三年,副使鄭岳遷堡城於東岸,置守備司。萬曆四年,署縣徐經歷奉文復建於西岸下石上。磚高一丈七尺,廣輪二百四十丈,為門三,城樓四,窩鋪八間。

皇清順治十八年,委署縣事郁之玠重建。城無池,南

臨府江為池,東、西北山石砂礫,池故不鑿焉。永安州城池 ,明成化十三年建築,設東、西、南三門,其北逼近州治,後故未開,有門。城高一丈五尺許,周圍八百九十步,四至未滿一里。樓四座,女牆四百四十九垛,窩鋪八間,四面無壕,惟橫一溝。自東決西,各設柵,引水由溝而入,穿城內石橋下,名喚官河,復從西出灌田。城門,東曰《宣化》,西曰《鎮遠》,南曰「永定」 ,北曰《天一》。至

皇清順治十七年,屠德隆補葺修理。康熙五年,知州

鄧林尹重修

平樂府關梁考        府志

本府。平樂縣附郭。

南關 在城外東南照潭岡下。

北關 在鎮彝門外。以上二關,差人榷稅。東安橋 在府城南關內,俗呼「通濟橋。」

通津橋 在西門外,俗呼「鐵爐橋。」

大通橋 跨考槃澗口

儒林橋 在府學西,通龍池。明宣德間建亭。旁鑿池以瀦水,號曰「涵清池。」

西安橋 在府城南門右,俗呼「獅子橋。」

靈濟橋 在五將廟前

桂嶺橋 在府東滴水巖左。

望僊橋 在僊官嶺右。明萬曆間,邑人陶明禮重建。

石龍橋 在城北二里

魯溪橋 在筆頭鋪

長塘橋 在東鄉里

丫髻橋 在雲峒鋪

弔橋 在北門外,通城壕塘。

駱家橋 「在天妃宮左。」

攬勝橋 「在魯班井左」 ,即「大通橋。」

走馬橋 在大教場下七里。

團山橋 在團山堡東

沙江橋 在沙江堡東

太平橋 在西河十五里,係雙橋重建。

廣善橋 在樂山路,今重建,舊名「寡婆橋」 ,邑人袁景星《記》。

長壽橋 在樂山馬鞍山後,重建,有記。

五里橋 :在城北五里。

馬山橋 在馬山嶺麓

盤龍橋 在沙亭右,樂山路徑,今重建。

鄧家橋 在津平鄧家巖。

石面山橋 在石面山前。

南門渡 在東山寺前,通荔修永安官渡。密山渡 在府北十五里。《官渡》:

邊山渡 在津平里。官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