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73 (1700-1725).djvu/1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潘虞大壩 以上俱在二、五都灌田。

山腳桃陂  、大壬沖車陂 俱在招賢鄉,灌田。

狗牙陂   。「白沙陂   。」 「古袍陂。」

白石陂   春沖甽 以上俱在馬江里灌田。

馬灘坪   黃姚陂 灌寧化里田。

「山兒」 腳   下灘    古峒。

中峒 灌文化里田

「羅旺    」 石。腳    黃婆。

茶沖    《鴨橋    》石仁。

土城    九沖 。以上俱溝灌恩來里田。《永安州水利》無考。

平樂府城池考        府志

本府。平樂縣附郭。

平樂府城池 東跨鳳山,南瞰大江,西北帶恭城江。唐武德八年,徙樂州,即今治。其城則刺史汪齊賢所築。宋治平元年,知州事汪齊重修其城,高二丈二尺,廣輪一百四十六丈。乾道間,太守葛永慶因寇警,鑿州治後山,為壕塹鐵钁所及,皆有鱗甲,土山斷處,紅鮮如血。趙嶠為守,恐泄旺氣,欲覆其地,不果。元初,詔毀天下城池,昭累被寇。至正間,監郡禿斯斂民牆石以城之,功未就而去。次年,通守趙士元乃續完。明初,外寇時警,洪武間,知府李誼奏設守禦平樂所。千百戶劉源等以舊城狹隘,不足容軍,請闢廣,始甃以磚,又增拓之,高二丈四尺,廣輪五百四十一丈。為門三:南曰安定,西曰寧遠,北曰鎮彝。為戍樓三,敵樓、冷鋪一十七間。萬曆間,知府歐陽東鳳見南門右,北門左,馬道城垛逼窄,動支庫銀,督工增高城垛,開馬道計四百三十四丈,重建三門城樓。

皇清康熙六年,總督兩廣部院盧巡撫廣西都察院

「金,左布政使司李、右布政使司王、按察使司李、兵備道胡,平樂府知府王延裪、推官歐陽動生各捐俸。」 命知縣藍奮興修北門城樓一座,敵樓二座。康熙九年,霪雨彌月,城垣傾頹一十三處。平樂府知府楊榮蔭、知縣陳光龍「捐貲修鳳凰樓後城垣一百一十五丈,西北一帶馬道九處六十餘丈。康熙十年,又修南門」 城樓一座。按府城惟灕水東注,勢若建瓴。而昭山以下,恭、荔合流,地靈瀉而不聚。昔郡守曾云:「城南兩山對峙江中,為全郡水口。若建一浮橋關鎖,當大有利濟於平者。」 鄭圭亦云:「建橋有三利,民無胥溺之苦,一也;輶軒無候濟之煩,二也;本郡有商船之稅,有盤鹽之餉,長江一瀉,易於隱漏,需橋以防」 關放,三也。

外州縣

恭城縣城池 ,南東西三面臨江,而西面尤逼江滸。北倚山際,週圍城垣,下以石砌,上甃以磚,為門三。唐武德八年,建置於鳳凰山下,舊址猶存,今名「老縣基。」 明成化年間,知縣夏瑋以鳳凰山下舊城屢遭水患,據耆民孟鳳麟等申請,郡守陽冠改遷今治。正德十六年,兵備張祐以歲久傾圮,發鍰修葺,拆去串樓,用磚築砌,并建「東門鼓樓。」 萬曆十年,本府通判朱應辰署縣事,見黌宮逼近城址,與弟子員各捐俸金,移城開築。萬曆三十三年,知縣陳朝策拓西城,闢西門,上仍蓋串樓。工未竟,知縣陳豸續完之。

皇清康熙四年,知縣張泰階重修,康熙六年二月內。

又修葺城樓:康熙八年冬,九年春,雪積雨霪,土崩石潰,吼裂如霆,到處傾仆,東門城樓及橋俱隳,共倒城垣一百四十三丈七尺,垛口二百七十三箇。知縣曹林韻於康熙九年秋糾工庀材,重新起築完竣:南門曰「迎薰」 ,東門曰「朝陽」 ,西門曰「文昌」 ,高一丈二尺,廣二百七十丈,垛口五百五十四箇。

冨川縣城池 ,明洪武二十九年築,周圍六百三十四丈,高一丈八尺。為門四:東曰「向日」 ,南曰「迎薰」 ,西曰「昇平」 ,北曰「泰定。」 門各有樓。歲久,城垣樓櫓傾頹殆甚。明末屢經兵燹,門樓燒燬無存。

皇清康熙十一年,知縣劉欽鄰增修城垣,重建東南。

西北四門樓城外池邊馬路、修砌完固。

賀縣城池 ,秦漢以前舊有土城,為門四,高二丈,周七里。宋因舊址,以磚增築三尺,為門三,為樓四。元初毀諸城,惟此獨存。明洪武二十九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