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70 (1700-1725).djvu/2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三百八十六卷目錄

 羅定州部彙考二

  羅定州公署考

  羅定州學校考

  羅定州戶口考

  羅定州田賦考一

職方典第一千三百八十六卷

羅定州部彙考二

羅定州公署考     州縣志合載

本州

羅定州治 即縣署。舊在開陽鄉一都開陽縣故址。元大德八年,知縣陳澤徙於建水鄉羊祿埠,即今治。明「洪武元年知縣晉善、永樂十三年知縣帥性、宣德十年知縣袁銘增修。正統十三年燬於寇。景泰五年知縣周剛創建。弘治十三年知縣翟觀、嘉靖十九年知縣鄭復俱增修。萬曆五年陞為州署。」 中為正堂,左為幕廳,右為耳房庫。東為州同衙。東前為吏目衙,西為判官衙,崇禎三年裁革。衙圮西前為吏舍、正堂,兩廊、吏房。正道為戒石亭,為儀門,外有《遺愛碑》。左為土地祠,右為犴戶。又前為大門,上有譙樓。大門外有申明、旌善二亭。前為重地分符坊。後堂扁曰「思補」 ,大堂扁曰「開泰。」 萬曆八年,知州胡相重建正堂、川堂、迎賓館,視舊制為宏拓。崇禎五年,知州黃通理創造羈候所三間,在州堂西邊,門開於新街。今迎賓館、羈候所俱廢。

皇清順治十三年,知州胡獻珍見《重地分符坊圮》,改

建照牆。康熙二年知州宋起鳳重修大門鼓樓照牆。復「申明」 「旌善」 二亭後樓一座、亦曾舉修、旋復中止。

養濟院 舊在城南社學右,已廢。明萬曆四十年,高州府通判黃桂徵買民房於西門外為之,屬縣

東安縣治 。正堂三間扁曰「懷保堂。」 順治十八年知縣呂鼒重建。扁曰「誠求堂。」 三堂三間,康熙三年知縣呂鼒重建。二堂三間,康熙六年知縣韓允嘉補修。大堂、捲棚、外內川堂,俱韓允嘉補修。贊政廳一間,在正堂之東。儀仗庫一間,在正堂之西。庫房一間舊在正堂西。明萬曆十年知縣陳公大移於後堂之東。萬曆十六年知縣郭濂詳允移於庫房之左。新建樓一座,樓前廳房三間,周圍環以廊房,人役守宿,東西吏舍共十四間。戒石亭在甬道中,仍設門一座,儀門一座三間。大門一座三間。土地祠三間在大門內之左。照牆一座。獄房三間在大門內之右。舊築土垣低薄,萬曆十六年知縣郭濂詳允添建二間,改作磚牆高厚。申明亭在縣前之東。旌善亭在縣前之西。知縣衙舍在縣後。廳三間,後房五間,左右廂房各二間。應宿樓一座在衙舍後。萬曆二十六年,知縣卿廷聘建,有《記》。康熙七年,知縣韓允嘉重整為主樓,今廢。

縣丞衙 在正衙東。明萬曆間裁去衙宇,今廢。主簿衙 在正堂西,為撫徭廳,後裁去衙宇,廢。典史衙 在儀門左,前後廳門樓、廂房各三間。預備倉 在縣治西一百餘步。正廳三間,左右倉廒共四間。明萬曆十七年,知縣郭濂議允添建。東西倉廒四間,經久傾頹。

皇清康熙十一年,知縣張其善修復。

羅苛巡檢司 係新興縣割附。在芙蓉都,距縣十里。

樹陂公館一座 ,在縣西南三十里。前堂三間,寢室一間,大門一間,繞以甎城。分司 在縣治西三十餘步。正堂、後堂各三間,川堂一間,上房一間,書吏房一間,左右皂隸房各三間,儀門、大門各三間。照牆一座,周圍巡邏馬道,繚以牆垣。

六都河口公館 在縣之北四十里許。被水潦衝塌無存。明萬曆十七年,知縣郭濂詳允重建。前後堂二座,廂房二間,廊房四間,門樓一間。新河公館 在縣南一里許。明萬曆十九年知縣郭濂建。前後堂二座,廂房二間,廊房四間,官鋪十六間。

官鋪 在縣東街。總督凌因新民初集,茅茨不剪,行縣創造。明萬曆十七年,奉文起建。參將府衙門拆去二十間,尚存一百八十間。

西寧縣治 。明萬曆五年,知縣朱寬建正堂一座三間。東為贊政廳,西為儀仗庫,又西為主簿衙,又東為縣丞衙、典史衙,後為川堂、後堂、正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