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70 (1700-1725).djvu/2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三間,庫房一間,左右廂房九間,正堂兩廊卷房十四間。前為戒石亭,為儀門外左為土地祠,右為獄房。又前為大門,上有鼓樓。門外有申明、旌善二亭。萬曆九年,奉《明文》裁革縣丞,將縣丞衙改作主簿衙、主簿衙改作典史衙、典史衙改為參將衙宇。書房低矮,吏廨傾頹。萬曆十七年,知縣林致禮申允建造。

皇清順治十八年,知縣李翼鵬創建後樓。康熙八年

二堂以年久傾圮,知縣王鉞捐資修復,并大門、「儀門」 俱加修葺,復故。

預備倉 在城內城守衙左。知縣趙震陽捐資重修。

養濟院 :在城北,土名「文埇。」

羅定州學校考        州志

本州

羅定州儒學 舊在開陽鄉。元大德八年,縣令陳澤徙今治南三里。明洪武二年,知縣晉善、正統六年,縣丞魏瑤俱修。十二年猺亂,學署廢,惟

文廟存。景泰二年,知縣周剛徙城內西南,《茅茨土》

階。五年,府佐饒秉鑑新之。成化十九年,知縣林昆建戟門。正德二年,知縣翟觀徙於縣署右。嘉靖十六年,知縣鄭復易民居為「師生舍。」 四十一年,知縣秦紹益復移建城外舊址。以近市湫隘,而師生舍猶未遷。無何,賊益凌城,日就頹廢。萬曆五年賊平,改羅定州學。十三年遷於城南坊。天啟四年,兵備道蔡善繼又遷於河東。

皇清順治四年,兵備李士璉又遷於城內。今所《甫興》。

創。士璉報遷,迺寢未修,暫以《舊瀧水》所為。

文廟兩廡、戟門、泮池、櫺星、屏牆俱缺。十五年,知州

胡獻珍捐俸三百兩,更換正梁,增設門屏,修造兩廡戟門,濬泮池,建櫺星門及屏牆。十八年,學正梁宸棟甫蒞任,見規模卑隘,不合體制,兼以原向未善,具詳兵道張清議。遂先捐俸為紳衿倡,得銀五百餘兩,鳩材募工,改子午為「癸丁」 鼎建。

聖殿一座,東西廡各五間,戟門三間。左為「名宦祠。」

右為鄉賢祠。前為泮池,外為櫺星門,門外為照牆。今之煥然具舉者,悉皆宸棟實心督理之功。啟聖祠、敬一亭、名宦祠俱在戟門左。鄉賢祠在戟門右。儒學衙亦在戟門右。兩座各三間,前為門樓一座三間。康熙元年內,通州紳衿捐資置買民房修葺。

學地 北自張家地界起、南至前面大街止;東以《榕樹外牆垣》為界、西衙舍為界。

河南舊學地 後,自林家地界起,前至河邊止,直七十九丈。櫺星門以下,橫一十四丈;又自櫺星門起,至林家後界止,橫俱三十丈。明倫堂後餘地,東與標營把總衙舍界,西與梁家牆垣為界。

南平墟舊學地 在墟尾,今被侵占未清復學田 一,土名三都、樹龍、梨峒等處,共稅一頃八十畝九分六釐,稅載《在城一圖》一甲遞年錢糧照民米徵輸。

一、明崇禎十三年,知州包爾庚將該年貯征稻穀,奉文減半之餘發賣,得銀一百兩,又捐俸二十九兩九錢,置買二都一圖七甲溫勝戶丁溫兆鳳,原奉廣州府追價充餉田八十六畝六分,土名白銀塘、漆木坑、油菜埇等處,批佃朱蘭宇、彭貴思等每年租糓一百七十三石二斗,每石折銀二錢五分,共該折銀四十二兩三錢。除完納正供外,尚餘「註冊貯庫,逓年作歲、科二試生員試卷、觀風、花紅、貧生燈油及修葺學宮之費。」 鐫石在州儀門外。

助學田計共八十六畝六分,坐落本州二都一圖七甲。原戶溫勝戶,明崇禎十五年屆,另立官戶冊名「羅學。」

一名馮塘田稅十畝零,一帖給朱蘭宇、譚貴思、譚貴成、鄧餘國、陳岳華五人均耕。

一、土名《白銀塘田稅》二十六畝九分七釐,一帖給馮子貴承耕五畝,一帖給林玉振承耕二十一畝九分七釐。

一土名《漆木坑》,《田稅》一十八畝五分二釐;一土名「油菜」 ,田稅四畝七分。

一,土名《埇田稅》,十畝三分。

一、土名「蘆荻」 田租一十六畝八分二釐。以上四處,共五十畝四分一釐,四佃均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