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64 (1700-1725).djvu/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大佛寺 ,在南門內右邊,舊龍藏寺遺址。南控城垣,北肩拱北樓,後改為巡按公署。康熙三年甲辰,平南王建。宏麗莊嚴,觀者聳焉。

海幢寺 在河南。始為郭家園。僧池「月半光募建佛殿,延道獨禪師駐錫於此。後僧復募買四面餘地擴充,改創大殿、藏經閣、方丈、僧寮諸處。」 康熙十一年,平南王建天王殿,巡撫劉建山門,宏敞莊嚴,為嶺南第一雄剎。後有鷹爪蘭一株。郭園舊植,經數十年兵火不滅,寺愈盛而蘭愈茂。今以亭蓋之,環以欄楯,在崇蘭堂前,識者比之為「優曇花」 云。

白雲寺 在白雲山上。有九龍泉,寺久廢。明嘉靖中,湛若水創精舍其上。萬曆中,復建庵於遺址。上有「安期生祠」 ,今廢。

龍果寺 在白雲山半。宋運使陶定建,軒曰「千峰紫翠」 ,亭曰「天南第一峰。」 方信儒詩:「危臺老石寄層巔,鶴駕逢迎不記年。今日歸來應一笑,山川城郭固依然。」 明嘉靖中,黃佐改建泰泉書院。月溪寺 在白雲山左。宋紹興間,蘇太尉紹基建。後有墓,前為文昌庵,明萬曆中建。百山環拱,下有月池。

景泰寺 在棲霞山秦霞洞。宋天禧間,僧智嚴創。明正統十三年,住持僧德存重建,遇改元,同號請易,仍賜舊額。山半舊有僧歸亭。天順三年,金城黃諫由內翰謫判廣州,易名「廣趣」 ,刻石記之。嘉靖中,黃宮詹佐改為泰泉書院,移僧光孝寺。萬曆三十五年,僧正裔於山椒卜地修復,郡丞倪伯騏、邑令陳原道捐資助之。寺有番禺縣清丈香燈田四頃,後僧性愷募化重修。

東山寺 在城東。明韋內璫建。成化年間,賜額「永泰。」 璽書一道。置田五頃九十畝。嘉靖四十二年,祀真武於前殿,靈應異常。

皇清順治七年,總鎮班重修,知府王庭有「記。」

新景泰寺 在白雲山恩光亭下。明崇禎六年,黃恩巖捨地七畝,參議晏清建。

皇清順治十七年,僧如珍募化重建。

護國寺 在教場左,明萬曆四十八年,督府孟宗文建。

壽國寺 ,醫僧曇林住持。環溝碧沼,松徑梅亭,極為幽僻。明崇禎間,僧元象善醫,為當道暨諸縉紳文學所重。宗伯陳子壯題曰:「能施無畏。」 大學士何吾騶書曰「水月宮。」 題詩一絕,勒於石曰:「偶向元公借榻眠,都疑山靜欲逃禪。黃粱已熟渾無夢,惟見松風遶篆煙。」

蒲澗寺 在菊坡祠左,宋淳化元年建。後圯訶林僧修復之。內有蘇軾石刻詩,大學士何吾騶書古蒲澗寺額。

黃華寺 ,在東門外。明崇禎十七年甲申,僧圅可買李家行祠建。可後開法瀋陽,弟子今育,今廬住持。

東林寺 ,在東門外教場原觀音堂。

皇清順治十五年,平藩下官文天壽捐資重建。僧古

曉住持

果廣寺 舊在城隍廟後。

西禪寺 按《一統志》:「在府城西,宋淳熙中,經略周自強建。」

萬壽寺 按《一統志》:「在鳳凰臺下,宋淳熙間建,明洪武初重建。」

「開善寺 」 舊在《廣恩館》遺址。

龍藏寺 舊在南察院前。

悟性寺 連西竺,亦以明嘉靖三年併入光孝寺,見存田地一頃二十畝。

濂泉寺 在古蒲澗之左。飛泉百尺,水響崖峭間。明崇禎年,山人蘇秩建。

報國寺 ,在東門外,僧《德忠》住持。

元妙觀 在城西隅舊縣南。肇於唐,則名開元。宋大中祥符間,改名天寶,又曰「天慶。」 至元元貞二年,始改今名。內有眾妙堂。觀內銅鐘,乃唐天復中置造。至宋治平中,有三佛齊國藩主地華迦囉,遣親人囉囉押舶貢琛來廣,見觀荒蕪回道。藩主四年來,捐金重建。至元豐二年,敕封藩主為「保順募化大將軍。」 至紹興,有眉山。蘇軾謫海南時,本觀住持賜紫衣何德請求文記,故有蘇公像、方公祠。宋季燬。元大德中,宣撫塔喇海重修,復毀迨。明洪武初,征南將軍廖永忠新之。十五年開設道紀司焉。嘉靖吳時,重修眾妙堂。萬曆二十一年,道眾捐金募緣,重建玉皇寶殿。三十年,太監李鳳重修真武殿。

皇清康熙五年夏,平藩重建,殿宇一新。

五仙觀 舊在番禺十賢坊,後徙他所。徙後,每城內疾癘間作,或水潦海溢為患,人以為《五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