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64 (1700-1725).djvu/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失所而然,願還其舊。」宋政和中,經略使張勵仍復於舊址。明洪武元年,平章廖永忠寓觀中,誤烈薪火,燬焉。命高思齊重建新之,孫蕡《記》。十年,布政使趙堅,以觀地為廣豐庫,乃改創於坡山之後,建通明閣,塑五仙像於中焉。按《坡山舊志》謂晉時渡頭上有三聖堂、丹竈。洪武七年,參政汪廣洋建禁鐘樓於上,曰「嶺南第一樓。」十一年鑄鐘,體製洪大,高一丈,遇火警,按四方擊之。其樓舊架以木,日久圮,今易以石,極為堅緻。舊有鯨音額,內有玉皇閣、五仙祠、三元殿、老君堂、慈悲堂、真武殿、文昌閣、洪聖殿、金花廟、孫聖殿、關帝殿、御風亭、仙人跡、穗石亭、丹井、祖師壇。碧虛觀 舊在蒲澗滴水巖上,久廢。上有安期飛昇臺、煉丹井。

朱明觀 按《一統志》「在浮丘山,宋建,元至元中重建。」

金剛庵 :在城內舊縣前大街。康熙六年平藩下,右翼中軍副將王國棟捐資創建。

《延壽庵 》《西竺新庵 》,俱在太平門內大新街。《庾網庵 》在城西第十鋪。

《祗園庵 》在城西龍津巷。

《種福庵 》在西門外積金巷。

太平庵 在高第街,北向。明萬曆己丑建。

皇清辛卯,僧海法重修住持。

長壽庵 在城西南五里,舊順母橋故址。明萬曆丙午八月,巡按沈正隆初至,得疾,士民爭走神祠,祝僧為誦《觀音救苦經》。數日,御史夢見一白衣婦人翼蔽而前,詢云:「來自城西」 ,疾遂漸瘳。因即舊地恢拓,鼎建慈度閣,以奉大士。餘為妙證堂、臨漪亭,左右禪房悉備,顏曰「長壽」 ,地可八畝。同知倪伯騏、知縣劉廷元益以白雲廢寺田四十三畝一分,俾世香燈,遂成名剎。有《御史記》。長春庵 在城東,採監李敬建。明萬曆三十六年,憲使汪改作南華廨院,憨山禪師嘗駐錫於此。

永壽庵 在東山右。明萬曆中,制府戴燿、兵憲馮助建。

永勝庵 、蓮池庵 俱在東門外。

「白衣庵 」 在小北門,明萬曆知縣黃鰲捨建。「蓮花庵 」 在小北門外。

永慶庵 在大北門外

「接引庵 」 、「水月庵 」 、淨土庵 ,俱在永安門外。彌陀庵 ,在粵秀山下。

福善庵 :在城東水關街,明萬曆三十八年建。崇禎間,大學士何吾騶題曰「最上乘。」 諸名士詩人於月望結放生社於此,題詠頗多。

皇清順治壬辰,都督吳進功重修。

乾明庵 舊在萬松山上,蘇軾題其額。

雲根庵 :在白雲最高峰,名「摩星嶺之半」 ,蘇秩建。

白雲庵 :在平藩得勝廟後。順治壬辰年,平南王建。

無著庵 ,在小東門內水巷,比丘尼今勖募建。成就庵 ,在府城西門外,洞神堂。

藥師庵 在小北門內,原古寺尼離庵主修復「法華庵 」 舊西方殿。明崇禎四年,改為「法華堂。」 三官堂 在賢豪街,原主事黎遂球住宅。順治癸巳,都督許爾顯創建。

觀音閣 二一在狀元坊晏公街,明隆慶六年建;一在越秀山越王臺上,明永樂元年都指揮使花榮建,後改名「德祠」 ,尋復為梵剎,萬曆間重修,布政使陳性學記。

雙溪禪院 ,在白雲。二水夾流,中開放生池,環抱開豁。孝廉梁朝鍾同、山人蘇秩建。

紫竹洞 ,在白雲山中,多紫竹。山人蘇秩與僧會微建。

《獅子林 》在木牌樓街。順治辛丑,廣州府知府黎民貴捐俸修建。

塔坡古寺 在佛山堡

祖師寺 二一在鼎安都龍津頭堡,元至順元年創,明嘉靖三十六年重修。一在泌沖都,宋淳祐二年,鄉民符應合建,元至正間兵毀。

白雲寶震寺 在西樵之西,今廢。

化成寺 在大同堡

崇勝寺 在沙頭堡

羅漢寺 在平洲堡,今廢。

慶雲寺 在山南堡

大通寺 在大通堡。今廢。

寶峰寺 在大歷堡,今廢。

福山寺 在大攪村

瓊花觀 在太平門外新基河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