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64 (1700-1725).djvu/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三百十卷目錄

 廣州府部彙考十二

  廣州府祠廟考二寺觀附

職方典第一千三百十卷

廣州府部彙考十二

廣州府祠廟考二寺觀附  府志

本府。南海、番萬二縣附郭。

孝光寺 ,在南海舊縣治西北。南粵王建德故宅,三國吳虞翻謫南海,居此。廢其宅為苑,多植蘋婆訶子樹,故曰「虞苑」 ,又曰「苛林。」 翻卒後,人施其宅為寺,中毀造不一至。

皇清順治六年,僧今盌募修「睡佛閣禪堂」,十年重修。

風幡堂。十一年,本寺因兵燹之後,殿宇頹毀,合山榛莽。東莞蔡完真庀材鳩工,從新修建。六載,三寶殿、鐘鼓樓、五祖堂、伽藍堂、東西兩廊、山門等處,煥然鼎新。十八年始落成。內有毗盧殿、彌勒閣、輪藏殿、寶宮後殿、西方殿、羅漢閣、孔雀殿、內鑒閣、悉達太子殿、來仰軒、方丈浴院、長生局、延壽堂、普庵殿、土地堂、翠微亭、羅漢橋、苛井等,今皆廢。又有十賢堂,以祀寇準、蘇軾等南遷,亦廢。其古蹟則有洗缽泉、西來井、石籤筒在焉。西竺寺 原在小北門,宋乾德元年建。明嘉靖三年,以貢院湫隘,將寺改廓。文場,官給石湖營田以補寺基,仍給帖歸併光孝寺。

廨院寺 原在城西仙羊街棗樹巷。元至元二十九年,凌江何遇祖創。內奉達摩初祖西天錫杖及《大藏經典》。三十一年,始改今額。元季兵燹,經杖並失。明洪武九年,僧慶祖重建。嘉靖三年,奉布、按二司帖文,歸併光孝寺。

淨慧寺 在城西北。南漢時為長壽寺。梁大同三年沙門曇裕建舍利塔曰寶莊嚴寺。唐高宗時,廣韶都督重修。宋端拱中,改名淨慧,後毀。元祐間,郡人林修建千佛塔,高二十七丈。紹聖間,蘇軾至此,顏曰「六榕。」 舊傳達摩僧到一宿,至今絕無蚊蚋。梁武帝時,命求舍利,東來至此,盡得其寶,重載而歸。蓋以此塔嘗瘞舍利在梁朝也。後廢地時,得古井九,環列基外,又得古鼎藏劍三,鏡一,銛瑩如新瘞佛牙舍利其下,疑即曇裕所立古基也。內有瀟洒軒,明洪武六年毀其殿,廡創永豐倉,惟存塔。觀音殿,八年住持僧愈堅重建佛殿,改寺門向東。二十四年併入西禪寺,永樂九年復還本寺,廣人呼為「花塔寺。」

懷聖寺 在南海縣治東南。唐時異人所創。內建番塔,輪囷凡十六丈五尺,廣人呼為「光塔寺。」 明成化四年,都御史韓雍重建。相傳塔巔有金雞,隨風南北,每歲五六月,寺眾率以五鼓登絕頂呼號,以祈風信。不設佛像,惟書「金」 字為號,以禮拜焉。明洪武二十五年七月,金雞為颶風所墮,送京貯內庫,復以銅易之,亦隕於颶風。萬曆庚子重修以葫蘆。

皇清康熙己酉八月,塔上葫蘆頂復墮於颶風。

慈度寺 舊在海珠東南。漢大寶間始創,歲久圯。宋寶祐中,郡人吏部侍郎龍圖學士李昴英因讀書海珠登第後,捐資與僧鑒義,徙創於江心海珠石上,仍扁「慈度。」 侍郎王埜書額。後以祀文溪。

寶陀寺 在靈峰山上寺側晉朝郭璞曾題「南海盛衣冠之氣」 ,即其地也。廣人呼為小金山。明成化年間,太監韋眷重修,請敕名寶陀寺,又名靈洲山寺。內有大雄寶殿、金剛殿、望氣樓、妙高臺、環翠亭。宋蘇文忠公謫惠州時,維舟於此,感夢題詩,後因塑像祀焉。山下有超然堂,為仕宦往來賓餞之所。

西禪龜峰寺 在城西四里。殿右側有石井,深丈許,殿後一石,其形如龜,故名「龜峰。」 明景泰七年,奉旨安置藏經於寺,有《聖諭》存云。後為魏提學所毀,改建大學士方獻夫祠。寺內舊如來座跡,入地將尺,變而為池,忽填忽消。兩藩入粵,有審理章京曾法孔捐金修復,顏曰「西禪」 ,填跡始滿。兩廣部院李棲鳳撰碑紀其事。續修「萬佛樓」 ,則巡撫都院董應魁為「之記。」

西華寺 在石門。相傳:先有西華,後有南華。明成化八年,太監陳瑄、都御史韓雍重建。內有刺史吳隱之祠,龐尚鵬扁曰:「清風萬古。」 萬曆甲午重修,郡人袁昌祚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