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55 (1700-1725).djvu/7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南紫山 :在治東五十里。

五鳳山 ,在縣西南六十里。其山羅列高聳,形類五鳳,上有真武祠、天花臺。

白鶴山 ,在治北三里,上有觀。世傳昔有僊人寓此,遺三鶴,更不他適,或啄於田,或巢於樹,可見而不可即。

建安山 :在治北十五里。傳呼「油尖寨」 ,卓立挺秀。元亂,居民立寨於上。

太平山 :在治東三十里。盤旋綿亙,崎嶇峻絕。白雲泉湧如瀑布,環結道庵,常有雲氣上覆。歲旱可禱雨。

玉屏山 在縣南五里,舊名金龜嶺,下有金龜泉。儒學「賓山」 ,即此。

姜嶺 在縣北二里。列聯如嶂,左有白鶴觀,右有鳳凰山。相傳蜀將姜維駐兵於此。

仙霞嶺 在縣北四十里。常有雲霞護之,故名。佛子嶺 ,在縣東八里,上有洞泉。碁石,亦名「觀音石。」

寨子嶺 在縣正北二里,與姜嶺聯峙。世傳昔人避亂於此,為「邑嶂山。」

雲峰嶺 在縣南六十里,與五鳳山對,高聳插雲。

玉插嶺 在縣西南三十五里,俗名「魚丫嶺」 ,並插雲霄,故名。下有白雲觀。

觀音巖 在治西三十五里。石山突兀,覆島如屋。昔人以其似普陀巖,立觀音祀之。以石為瘠,以木瓦接之。迴廊欄檻皆近樹杪,花果伸手可摘。巖上有真泉,其味如蜜,邑之勝境也。石燕洞 在縣西南五里。內可容數十人,石燕每藏於內,故名。周諤詩:「縣南惟有洞中閑,石燕飛栖任往還;春去何方尋舊壘,秋來此處托」 深山。

城岡洞 ,在縣北五十里。

桃花洞 :在治東三十里,即桃花澗。

水簾洞 在縣西南七里,又名西谷水。從石上頂流下,洞口如簾。周諤詩:「風來西谷送泉聲,一派泠泠出遠汀。儼若水簾當洞出,卻疑掛在醉翁亭。」

河川小洞 在縣東七十里。

三獅洞 在縣東三十里。其形如獅。中有三洞,溪流不絕,白雲洞微明。昔人避亂於此。石壁上勒有詩句。石床、石枕俱在,世傳為龍所居。御史周簋詩:「鴻濛何代聳危巔,騰躍三獅嘯碧天。柱石巉巖迴日月,林巒濛密隱風煙。絿纓穩抱雲霄裏,鬃鬣斜分紫翠邊。仰止高山多逸興,徘徊深處一掀髯。」

金牛洞 在縣西西山之左,泉如瀑布。《西山記》載:「九曲池在此。」

棋盤石 在縣東三十里。

天書石 在縣西五里。「醍醐泉」 在鳳凰山天書石畔,今石尚存。

橫江石 在縣西七十里。巨石橫亙中流。仙碁石 在治東五十里。四山無石,惟一石獨立道旁,世傳王子晉圍棋處。舊有聚仙亭,今廢。象石 在縣西九十里大石溈之下。其石蹲踞如象,在江濱舊驛,改廢。

覆磬石 在縣西北十里,狀如覆磬。周諤詩:「谿上常聞古寺鐘,餘音耿杳杳度深松。石如覆磬由元氣,那得清聲過遠峰。」

笏石 :在姜灣下。有石峻削獨立,勢臨江滸,古云「石笏」 ,代出京宦。

巾石 在縣西二里,形如巾。

金魚石 在縣東三十里江濱。石山上有魚形三,其一儼然,其二略有頭尾,色赤黃不變,餘石皆黑。或云「角鯉浦泝流而上,至失鯉,不見顯跡於此。」

三刀石 在縣東二里許。旌陽斬蛟試劍於此,上有三刀痕。

順王坪 在縣南十里

丁家坪 在縣東二里。世傳丁雋家世於此。巢劫坪 ,在治北六十里。世傳黃巢敗走雪中,反行入大福寺,捕者見其跡,出外得脫,復集餘眾入。中有一山平衍,謂之「將臺」 ,兩溪繞流出口,隘如一門,多水碓跡,後有掘得窖者,藏有兵器。淥江 東出安城鄉安陵山,西北流至漉浦,入於湘。古稱「漉水」 、漉、淥聲相近。

雙江 在縣東三十里。萍、瀏二水流入於淥江。莊埠江 在縣東二十里,源出桃花澗。

鐵江 ,在縣西三十里。《攸、萍》合流入淥江,其石多黑,故名。

失鯉浦 在縣東十五里。《角鯉》泝流而上至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