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55 (1700-1725).djvu/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光雲「影盡徘徊於中。」

遠安縣

舊縣 在東莊坪,離新城十里。廟祠、公署、民舍盡燬。

古舊縣 ,在縣治北二十五里亭子山下。今城隍猶存,民舍僅存什一。縣地分給居民,辦納學租。

南襄城 在縣治九十里。漢將軍關羽屯兵之地。去南襄堡半里許,置預備倉於內,今廢。臨沮廢城 ,漢邑名,在南漳縣界。

高安故城 ,晉邑名,在亭子山高處。後周遷於山下,以其近徭而遠置之,故名「遠安。」

石馬槽 ,在縣東三十里。漢將軍關羽屯兵於此,鑿為槽,故名。

大漢口  。小漢口 ,在縣北三十里。高岩絕壁,下有小逕通荊州,相傳「雲長屯兵於此,以拒曹操。」

白馬祠 在古舊縣一里白馬山下。「俗傳,昔有白馬,遇夜竊食田間禾苗,人莫能禁。久之,或見馬往西山,因立廟祀之,自是恠不復作。」 賈尚書廢宅 在縣境內。

歸州

丹陽城 在州東七里,北枕大江,即屈沱楚王城也。夏啟封孟涂於丹陽城。《元和志》:「周成王封熊繹於荊」 ,即丹陽地。即此。

夔子城 在州東二十里。春秋夔子之國。《水經》:江水東逕夔城南。注云:「熊摯始治巫城,後移此城。」 宋王十朋詩:「身乘蓽輅思熊繹,詞誦《離騷》弔屈原。」 城邑舊為夔子國,人民多是楚王孫。高陽城 在州境舊興山縣西。楚自以為高陽之裔,故有此名。

秭歸城 凡數遷,今在江之東岸,城背山面江,水劃兩岸而流。

劉備城 ,在州。後漢昭烈征吳,連營七百里,至秭歸。此城皆當時所築云。

昭君村 在州東北四十里。昭君名嬙,此即其住處。

三閭鄉 在州東八十里。

屈原沱 ,在州東五里。

「夔沱 」 ,周成王封熊繹於此地,即夔子國歸鄉。「沱 」 ,即屈原浮尸處。

羅沱 ,去州六十里。按歐陽公《硯譜》云:「大沱石斑斑有文,其色青紫,可作硯,亦頗發墨。」

《響鼓沱 》,近屈原宅,澗水與石相激,其聲如鼓。《女嬃砧 》,在《三閭鄉》。

風洞 ,在州西六十里。深崖懸壁,相傳四時有風,三洞相連。

《火洞 》:「熱氣如焚,草木不生。」

冰洞 夏月有冰,土人往取之,不言則見水。洞 在州北七十里,水從洞出,其內深遠,土人避兵於此。

蓮花洞 在州南五十里。洞內有石,宛如蓮花。濯纓泉 在州東南十里。內有神蛇,人污其水即見。

《洗面井 》,「昭君曾於此洗面。」

楚王井 在舊州內山巔,楚襄王造。

清林井 在州南九十里,有鹹水。相傳前代煎鹽,國妃病目,照之,今水猶鹹,常有清斑鳥飛來飲之。

玉米田 在三閭鄉,產米,白如玉。

插竈 在江之左岸,壁立數百丈,飛鳥所不能棲。中有一火燼,插在崖間,望見可長數尺。父老傳言,昔洪水時,行者泊舟崖側,以餘燼插之崖側,至今猶存,故相承謂之「插竈。」 米倉口 在江之濱,《兵書》峽內。夏水漲則無蹟,水落時其中必聚有沙,土人視之,以占歲之豐歉。沙盈則豐,沙少則半收,若無其年必歉,因名米倉口。

洗馬池 在舊州得勝門外一里。相傳楚襄王洗馬之所。

烏龍池 在州南五十里。相傳一日雲雨大作,見龍騰空而去。

唐王殿 在州西六十里。明萬曆間,土人白福耕地,得金盔、金甲、金人、金豆、箭鏃之類。

對罵場 與唐王殿相對咫尺,皆昔之戰場也。屈原宅 ,在州東北六十里,舊有原姊女嬃廟,有擣衣石尚存。唐杜甫詩:「若道士無英俊才,何得此有屈原宅?」

宋玉宅 在州舊治東五里,今有舊蹟,唐杜甫有詩。

「望高樓 」 在州治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