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55 (1700-1725).djvu/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在長陽縣

藏書洞 宋郭雍藏書於此。

聚雲洞 三際和尚,曾於此飛昇。

仙人室 ,在龍角山東北,室可容數百人。相傳昔有仙人憩此,村民因採蜜見之,俄頃遂失所在。

宜都縣

彝道城 ,漢置縣,屬南宜都郡。隋屬峽州,唐廢。酈道元謂「宜都郡治在彝道縣東四百步,吳丞相陸遜所築。」 《宜都記》云:按陸遜所築為宜都故城,則彝道又自為一城矣。

鼓城 在虎腦背,濱江。相傳張翼德舊蹟。又傳磬寺後有鼓臺,傳為陸遜鑿,藏軍於河南岸,築臺於此擂鼓。

《江關 集覽》云:「荊門與虎牙二山之間,名曰江關。」

穿孔石 在縣西南十五里。有巖橫亙平衍,可通輿馬。其下如屋,可避暑。

仙女洞 ,在石羊山下。俗傳鄉民祝氏一日見九仙女從天而降,遊於洞內。縣令陶師文題曰「仙娥方洞。」

龍窩 在縣東十五里大江右岸,其深莫測。相傳曾有龍潛其中,故名。為「宜都一景。」

湖里淵 ,《水經注》:「宜都縣北有湖里淵,淵上橘柚蔽天,桑麻闇日。」 西眺佷山諸峰,層巒疊秀,青翠相臨,時有丹霞白雲,遊曳其上。

仙井 在宋山上。泓深清澈。宋時有宋氏女,梳洗於其旁,端坐而化。時人以為登仙,故名。遇旱禱輒應。

滾鐘坡 在縣東十五里。相傳金鐘寺,忽一日寺鐘滾出,挽拽不勝,經此坡入江,下流而去,不知所止,至今有蹟。

仙人橋 在十二碚。絕頂有石橫跨兩壁,如橋梁然,疑出神工鬼斧。又有石低垂,長約丈餘,如象鼻。

北山書院 在白羊元書院,山長文璋讀書處。吳相臺 ,在縣南三里。吳赤烏七年,以陸遜為丞相,屯兵拒蜀,因建此臺。

將軍臺 在縣北五里沙窩村,方圓十餘丈,亦陸遜所建。

《猇亭 》按猇亭即興善坊,俗稱「虎腦背。」

合江亭 在縣北濱江。元大德四年,譚文德登覽江表,二水合流,因建此亭。歲久圮廢。嘉靖間,知縣陶師文重建。

止渴亭 在邑南十五里。有嶺頗高,石谷間清泉流出,味甘。昔人於岩畔鑿竅盛水,以便行人。今亭廢。

望堂 ,酈道元言:「彝道城東北有望堂,地特峻,下臨清江,亦遊矚之名處也。」

一覽樓 在縣廨後。元大德四年,譚文德建,後圮。嘉靖間,知縣陶師文重建。

射堂龜礎 《述異記》:「宜都七里溪,有吳王夫差射堂,柱礎背如伏龜。」 按:七里溪不知何在,且夫差射堂亦不得在宜都,姑存之以備參考。楚宮舊磉 《異物志記》:「宜都彝道縣有楚宮,舊磉在焉。」 《宜都一記》曰:「楚宮,今無考。」 按:唐人陳伯玉「憶昔楚襄王朝雲無處所。」 杜少陵云:「最是楚宮俱泯滅,舟人指點至今疑。」 則宜都楚宮,為襄王之宮矣。但伯玉少陵所詠,在今峽中,《異物志》言在彝道縣,則今清江之上也。未知孰是。近有人於宋山田間耕,見六方石磉一枚,材既細潤,制復工巧,豈即楚宮舊物耶?然不可知矣。晴霄山帶 在縣西,每天霽有嵐氣若匹練橫帶其上。唐韓君平詩「風吹山帶遙知雨」 ,即指此。晚吹江帆 在縣東北大江中。舟入三巴者,風裡張帆,迅如奔馬。

碧水迴瀾 在縣西。每春漲,水色紺碧,漩流一里,灌入龍滕溪,瀠洄而出。

《蒼巒積雪 》在縣西鯉魚山諸峰上。隆冬積雪,至春仲猶未盡消,遠望渾如殘粉。

《平湖牧笛 》在縣西,有西坪,俗呼「西湖。」

《遠浦漁燈 》在縣北洲渚多泊漁舟,至晚隔岸漁燈乍明乍滅,水鄉佳境也。

《斷岸垂虹 》在西門外。有太平、三義橋二。橋橫跨斷岸,如垂虹然。

懸岩飛燕 ,在縣西半里清江右岸皆絕壁,有岩特出江濆,名燕子岩。元人司馬頭陀《留記》云:「燕飛鱉走居民富,清江嘴長狀元出。」

銀屏洗雨 在縣南十里土地嶺。橫磧於前,如屏然,雨後麗色可觀。

玉鏡涵天 在縣後。大江水漲時,團環如鏡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