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40 (1700-1725).djvu/8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陶山 在縣西三十五里。周回二里,前江後湖。梁陶弘景隱此。有昇仙壇、煉丹石、石鼓、洗藥池。福全山 在縣西四十五里。亦陶隱居修煉之所,相傳為第十三福地。有白雲嶺,梁遣使詔問,陶答詩:「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雲。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 又有花巖潭、龍耕潭、種玉畦。雲峰山 在縣西二十五里。頂冠諸山,上出雲表,故名「上有雲峰。」

桐溪山 ,在縣北三十里。有桐嶺,通永嘉。又有靈瑞潭、三皇潭。

巾子山 在縣西六十五里。有七星潭。

嵊水山 在縣西七十五里,有上洞、下洞。五公山 ,在縣西三十里。世傳梁僧誌公、化公、朗公、唐公、寶公會於此,故名。有五公石,石上有剪尺拄杖跡。

許峰山 在縣西四十五里。世傳許旌陽煉藥其上,丹竈尚存。山高千仞,海艘每視為準,俗呼「景福山。」 有象岩、湧泉、許峰潭、聖井泉、若鳳岡。五雲山 在縣西一百里。唐僖宗時,僧令瓚來居山巔。一日有真人乘五色雲降,亙日而散。表聞,詔賜瓚紫衣,名其山為「五雲山。」

梅峰山 在縣西南二十里,有插笏岩、梅嶺。鳳凰山 在江口,與江橫山相對,號「鳳凰門。」 夏有蜃氣覆其上,則南風將鼓大浪之候。

萬松山  、「獅岩 」 俱在城東二里。

華表山 :在城東十里。

觀音山  、穗豐山 :俱在崇泰鄉。

沈嶴山  、彭嶴山  、鮑嶴山。

澍村山 俱在帆遊鄉

東山 在十一都

龜山 ,世傳昔為「海門。」

浮龜山 :一名程頭山。

「蓮圃山  。」 《潘岱山  》。《桑嶴山》。

圓嶼山  、寒山   、均嶴山 俱在集善鄉。

焦石山 在清泉鄉

藤斗山  、朝漈山  、賈嶴山。

駝溪山  、碧溪山 俱在芳山鄉。

龍瑞山  馬嶼山

遮浦山 有遮浦嶺

藤嶴山  、團嶼山  、月輪山 俱在安仁鄉。

杉坑山  、大窠山  、木凳山 有嶺俱在芳山鄉。

松林山 在安仁鄉

胡嶺山 有嶺

魏嶴山 有石塘嶺

馬嶴山  、外吉山 ,俱在來暮鄉。

䃮石山 、有嶺、蘇山   、丁固山  、石步山  、黃嶴山。

俱在廣化鄉

瑞鹿山 有「丫髻巖。」

高樓山 有吳山尖

《大藏山  》。《大嶨山  》。《小嶨山》。

烏杉山  、大坑山  、三港山。

石柱山 有「戴笠巖。」

漁濯山  。雁翅嶺  。閔洋山。

大會嶺 俱嘉嶼鄉

高嶴山  牛皮嶺 俱三十七都。

丁山 在江口海中

東海 在縣東一十里。東南北三面,浩然無際。安陽江 在縣南門外,舊名安固江,吳時名羅陽江,唐時名瑞安江,又名飛雲渡。其源有二:一出福建政和縣界,一出處州青田縣界。江之南則南社、漲西、來暮、安仁、義翔五鄉之水入焉。西則嘉嶼、廣化、芳山、集善四鄉之水入焉。

縣前河 在縣治南

西河 在縣治西。水自北湖入城,由縣前出至東湖。

東河 :在縣城東十里。

仙巖河 :在縣城東四十里。

北湖 在縣北二里。發源於集雲山,眾流瀦焉。昔沈仙隱常於湖邊栽桃柳,棲遊其上。又名「錦湖。」

東湖 在縣東門外。水自城中出東安,歷白岩橋外河流至帆遊,直抵永嘉南門。湖之東岸則入帆遊、崇泰鄉諸山之水。西岸則受集善鄉清泉鄉諸山之水。

永豐湖 在縣西七十五里。其源出逢泉山,週迴一十里,中有一潭,龍常居之。

大溪 ,在縣西一百四十里。一名「西溪」 ,源出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