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40 (1700-1725).djvu/6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進士蔣瑞卿為之題扁

鎮東閣 在邑西八十里。邑人邵猶建。明萬曆五年修。

寶綸閣 貯周宗誥敕,邑令潘雲鳳為題扁。寫易軒 在邑東五里石峽,翰林王禕「記。」 南峰亭 在邑治南,舊名「青溪勝概亭」 ,宋方仲謀有詩。

青溪亭 即南峰亭舊址西。明成化間,知縣汪貴建。隆慶四年,知縣鄭應齡重建。學諭錢貢書扁曰「江天小閣。」 萬曆五年,知縣戴庭槐更其名曰「小星槎」 ,有記。

鶴跡亭 在邑東北二十五里鶴跡石之上。明洪武初,邑人方均甫建。

澗松亭 在邑西六十里,邑人徐楚有詩。「憩勞亭 」 在邑南義合里,順治十年知縣張一魁題扁。

青溪砥柱亭 在邑東,送迎駐節之所。明萬曆癸未,知縣蕭元岡市民地構亭,大學士王錫爵為《記》。

龍亭書舍 在邑東龍山下。宋方蛟峰先生故居遺址。邑人鄭遂卜築於此,以為子孫誦讀之所。

齊城「書舍 」 在邑西隅,元自然「夏先生故居」 遺址。邑人儒官汪一通築室於此,種花蒔藥,為游翫之所。

桐廬縣

古城 在縣治西二十五里。《輿地志》:「吳黃武四年築,隋開皇九年,并縣入錢塘,其城遂廢。」 今孝泉鄉漏港灘有故址存焉。

古縣城 在桐廬鄉,去縣治西北十五里。唐貞觀二十年,廢桐江西岸城,改築今舊縣是也。縣治城 ,唐開元二十六年,廢古縣城,改築於此。

許邁隱居 ,在縣西五里常山。

方干故居 ,在縣西三十里釣臺之東南,地名白雲源。干有詩「吾家釣臺畔」 是也。子孫至宋猶盛。范仲淹詩:「風雅先生舊隱存,子陵臺下白雲村。」 唐朝三百年冠蓋,誰聚詩書到遠孫。

古嚴州城 在桐江西岸,去縣治四十五里。隋仁壽二年,鴻臚寺丞蘇綸築。唐武德四年,王雄誕、李子通,於此置嚴州。八年,復為縣。貞觀二十年,縣移桐廬鄉,城遂廢。

唐寓之城 在縣治東南二十五里,地名舒灣。相傳晉末時,孫恩寇江表,邑人唐寓之督率鄉閭共築此城以禦之。按《一統志》,寓之南齊時人,嘗據此築城以自保。今遺址尚存焉。

董舉圻 在縣西三十里。五代時,里人董舉居黃山孝子泉側。天旱泉竭,舉齋沐露禱,運石下流以瀦水。既而大水漲,沙石遂成圻,後人稱之客星亭 在縣釣臺,舊為客星閣。宋紹興四年,郡守顏為建。明弘治間,知府李德恢重建,改閣為「客星亭。」

皇清康熙十九年,知府任風厚捐資重修。

黃巢寨 在縣七都岑山。山頂平曠,至今猶有小石,形如刀箭矢鏃者在焉。

黃巢墩 在縣西道旁。相傳巢兵過,鎗頭挑土而成。

分水縣古額 草書「分」 字,縣令有作聰明者,謂非字體,宜真書二字,刻而立之。是年,邑境惡民有持刀殺人者,蓋分為八刀也。州縣牌額,關於吉凶,以故不敢輕改。

劉元珦宅 在舊縣。元珦,蕭梁時人,仕至中書舍人。時武帝好佛,臣下多化之。天監二年,珦奏捨宅為「寧國寺。」 宋雍熙中,縣令刁衎有碑,今不存。

錢王水穴 在赤州嶺上。相傳,錢武肅王微時,曾憩於此。其當膝處成穴,有泉湧出,因名。宋馬驛 在縣治東市心舊鹽倉基移圓通寺前,三遷至此。

宋酒稅務 舊在西塢,後徙縣治東北。

宋監酒稅官廨舍 在縣衙東。

宋酒庫 在縣治東,慶豐樓之右。

宋醋庫 在桐江驛之左。

宋敕書庫 在縣治之南樓。

宋常平省司錢庫 ,在縣治之西廡。

「桐廬縣」 三大字 ,宋左散騎常侍徐鉉篆。始,秣陵刁衎與鉉共事江南,後歸朝,而衎為桐廬宰,鉉以率更令留禁中。雍熙三年四月,衎乃以板素往京師求於鉉,得之,揭為縣額,以其墨蹟藏敕書庫。皇祐中,縣令劉斁恐其速壞,乃摸其字刻石。吳郡張伯玉為記其事於石。南渡後二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