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40 (1700-1725).djvu/6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俱在縣衙,而墨蹟經亂不存矣。

招隱堂 在縣西三十五里,釣臺祠堂之東。宋紹興八年,郡守董弅建,以待往來瞻禮、登覽者憩息焉。

清風堂 在縣西三十五里,釣臺祠堂之西。宋淳祐七年郡守趙汝歷建,乃書院之講堂也。如春堂 在縣東二十步。吏部尚書姚夔建。慶豐樓 在縣治東。宋時酒壚寄焉。

合江樓 在縣東一里合江亭畔。明景泰元年,遞運所大使溫繼建。棟宇翬飛,巍然江表,亦登覽之勝也。

遂高樓 在縣西三十五里釣臺之前。宋淳祐間,郡守趙汝歷建。元至元中,總管羅廷玉重修。竹樓 在縣西北三十里安樂鄉。按《縣志》,「晉戴顒父子寓桐江,王羲之往訪之,因遊於此,作竹樓。」 今廢。

御書閣 在縣學東南。宋紹定六年,理宗親洒宸翰,頒勸士子,知縣趙汝驤建此閣以貯之。崢嶸穹聳,士習益勵。今文昌樓即其舊址也。聖醮閣 在縣治北城隍廟之側。縣令劉揚祖建,立碑石祝延聖壽,因創此閣。宋景定四年,知縣胡太古重修殿宇,仍建醮閣三間。今遺址猶存。

競秀閣 在縣東二里覺度禪院之右。上戴桐君山,下瞰長江,樓觀翬飛,上摩星漢。昔人比之浮玉,又號為小金山。宋時米元章嘗登此閣,愛其清致,名之曰「競秀」 ,並書榜焉。宣和間燬,紹興十一年,僧道林即舊址重建,江陰曹崇題於壁。清芬閣 在縣西三十五里白雲源。宋景祐間,范文正守睦州,謁方干故居,有詩。

高風閣 在縣西三十五里釣臺之東。宋紹定元年,郡守陸子遹建。

雲峰煙水閣 在縣西三十五里釣臺之前。宋淳祐七年,郡守趙汝歷建,後改為「山高水長閣。」 元至元元年,總管羅廷玉重建。

「懷仁齋  」 、「《義輔》齋  」 、「明善齋。」

「希賢齋  」 、「尚志齋  」 、「修己齋  」 :以上俱在「釣臺書院」 內。

羊裘軒 在縣西三十五里釣臺之前。宋紹興四年,郡守顏為建。淳熙五年,郡守蕭燧重修。清風軒  、高節軒 俱在釣臺祠堂。明正統元年,知府萬觀建。

瑞芝軒 在縣北四里禪定院內。宋紹興間,張魏公浚訪分水王司諫縉,道經浮橋,憩於寺中,經宿而芝草挺生,人皆異之。僧為構「瑞芝軒」 ,以表其祥。

觀魚軒 在縣東南二十五里。按《縣志》:在質素鄉。俞星叟隱居金谷山麓,鑿池構軒,扁曰「觀魚。」 魏新之往訪,遺詩云:「嚴子臺東老叟居,星翁原是客星餘。青雲有路無心向,鎮日觀魚不釣魚。」 雙清亭 在縣治後山上。宋景定四年,知縣胡太古建。登亭一覽,而邑之山川舉在目前,亦勝景也。知縣袁韶嘗有詩,碑刻在焉。

碧空亭

更清亭 在縣治後雙清亭右,宋景定四年,知縣胡太古建。

艤棹亭 在縣治南。其地瀕江揖山,頗為雄勝。宋嘉定間,知縣趙汝憚創以為迎憩之所。今縣埠巡警樓,其故處也。

合江亭 在縣治東桐江口,舊名「濟亭。」 宋治平間燬,知縣曾黯重建,名曰「臨江亭。」 既而元絳以給事中知福州,經是邑,復改為合江亭,以桐、睦二水會於此也。亭壓邑城之東隅,群山列其前,兩江走其下,上接子陵之釣瀨,下揖桐仙之舊隱,最為勝景。邑令鄭琡每送客於亭時天淡秋高,風清月白,前汀別浦,清笛數聲,聽之灑然。砥如亭 在縣西北三十里浪石地方。宋紹興中里人袁昇建。時司諫王縉以論秦檜罷歸汾陽都督張浚往訪之,會於此亭之下。因地勢坦夷,榜曰「砥如。」 自是往來者多留題焉。

許劍亭 在縣西三十五里釣臺對岸,謝翱墓之右。翱以季札久湮,朋友道喪盡,吳越無掛劍者,思合同志氏名,作《許劍錄》,勒石未就。及翱歿,友人方鳳建亭於墓右,從翱志也。今遺址略存。玉泉亭 在縣西三十五里富春山之下。宋淳熙中,郡守陳公亮以釣臺東偏泉色如玉,於是建亭江濱,榜曰「玉泉。」 今廢。

錦峰繡嶺亭 在縣西三十五里富春山峽中。元至正元年,總管羅廷玉建,後燬。明正統元年,知府萬觀重建。今廢。

三公不換亭 在縣西三十五里,富春山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