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40 (1700-1725).djvu/5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道預開山。」 明洪武庚戌,僧宇真重建。

崇勝教寺 在縣西三十里唐村。舊名龍山白佛院。宋大中祥符八年,賜名崇勝院。時有僧義澄,號「長坐不睡長老」 ,真宗嘗賜《御札》詩。舊有真宗、仁宗皇太后、太妃賜義澄劄子、御書,後燬于火。明萬曆三十九年,僧性理重建,改號龍門禪院。

普光寺 在縣西朱池。唐貞觀間僧德威開山,宋易「壽聖」 二字。明洪武十九年僧光顯重建。極證寺 在府西二十里盤常。宋元豐中僧文友開山,元至大二年僧道隆重建。

依圓寺 在府西北四十里石樓,唐末僧可則開山。元至元庚辰,僧仲可重建,徐師元《記》。普證寺 ,在府東四十里。宋嘉熙間,僧維政建。元至元二十二年,僧妙善新之。明宣德十年,僧志滿重建。

資壽教寺 在府南四十五里石塘源。五代漢乾祐二年,僧普照開山。相傳普照于此拾得泥佛,因建庵。宋淳祐五年,僧可淳重建。明景泰二年重葺。

鳳山寺 在府北四十五里莆田村,舊名「鳳山院。」 宋雍熙中,僧咸秀自西湖能仁來主法席,緇徒益盛。元延祐六年,僧懷貴與其徒重建山門、法堂、應真閣。釋大訢為《記》。

法華寺 在縣南六十里。元至元二十四年,僧法源開山。戊戌,燬于火,僧法俊重建。

福寧寺 原在馬目山前,因燬于火。明嘉靖四十年,里人王本龍同僧文憲,改建于大洋裏。天寧寺 ,在縣南二十五里竺源,舊名「大寧院」 ,年久寺廢。明萬曆四十年,僧時序復建。

尊宿庵 在城外西北一里。相傳為唐僧陳尊宿所創。宋紹興間,僧守越嗣建。明洪武二十年,僧純廣重建。嘉靖三十七年,僧延洪、都綱、延志,重建殿宇。萬曆三十九年,住僧智通復造山門,改修正殿兩廊。知府呂公昌期題額曰「如來真境。」

萬壽禪庵 在天寧寺山麓。明萬曆二十六年,僧超廣建。修撰朱之蕃過此,題曰「入三摩地。」 編修湯賓尹過此,題曰「精修六行。」 郡人蔡良士有記。

茶亭庵 在烏龍嶺上。明隆慶四年,有僧真禪鼎建。日夜煎茶,以給往來,行人賴之。

大塢禪庵 即古「澄溪院」 ,在城北三里,年久寺廢。明萬曆三十八年,有僧祖性、「齋首傅大恆等建。」

萬貫庵 在城北三里。宋康定中建。時時嗣有「修理迨。」 明萬曆二十三年,僧人重行改建。三十四年,知府毛志尹復建官廳于左。

玉泉庵 在城北七里烏龍山麓。宋時有陳學古隸書「玉泉庵」 三字。庵西有泉如噴玉,右建亭其上。紹興八年,移亭建性樂堂,江公望識。庵之上有石佛,歲久漸長,殆所謂息石也。明嘉靖癸未,知府張元雷遊此,有詩。萬曆二十三年,邑人蔡良士于石佛之左建一靜室,修憩于上,僧人遂大改建。三十五年,知府毛志尹即山泉之上,建官廳三間,題曰「源頭活水。」

禪和庵 在府西三十里。元大德間,僧自盲建。永安庵 在府東四十五里。明正統元年僧德華建。

雲岫庵 在府東四十里。元大德四年,僧祖准建。

雷公庵 在城北烏龍山絕頂,歲久傾圮,僧悟真重建「聖水亭。」 旁有池,祈雨輒應。

澄溪院 舊在大塢,唐韶國師建,經亂廢。宋紹興五年,僧道照即址重建。明洪武八年,僧懷信改建于烏龍廟之左,扁曰「清涼寺。」

圓通院 在城東興仁門外東津山上。唐善道和尚開山。院有觀音像,遇旱祈雨輒應。宋紹興七年,知州胡寅建「高風亭。」 明永樂二十年,僧修忠重建。

北塔 在府東五里卯峰巔。古有浮圖七級。相傳讖云:「卯巽二峰重建塔,狀元從此冠群英。」 後圮明嘉靖丙午,方伯俞夔請于巡鹽鄢懋卿、參議譚棨、知府張標重建,鄢懋卿記。

南塔 在府治南五里巽峰。古有浮圖七級,與卯峰對峙,歲久傾圮。明嘉靖丙辰,知府宿應麟重建,知府韓叔陽踵成之,有記。

龍門塔 在縣東北二十七里。今廢。

元妙觀 在府城內西北。唐景龍中建,名「龍興觀。」 宋大中祥符元年,因天書降,詔天下建天慶觀,因改名天慶。四年,聖祖又降詔,即天慶觀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