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40 (1700-1725).djvu/5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殿,以奉聖祖,歲時長吏率官屬朝謁,著于令。元元貞元年,詔易江南諸路天慶觀為元妙觀,撤宋太祖神主。自是稱「元妙」 ,而「天慶」 之名革矣。元末兵燹,明洪武初,李靖、王文忠即故基重建玉皇殿。永樂、宣德、正統、天順間,相繼興復,鼎建兩廡山門。殿西為紫微樓,下為真風堂,左右為景星樓,南為方丈,又南為治事廳,東為「迎仙館」 ,南為「三清殿」 ,規模壯麗,誠一郡偉觀也。

鳳翔觀 在縣西三十五里朱池。宋寶慶間,邑民請分「水縣」 廢額建。

西真宮 在縣西五十里。宋寶慶丙戌,道士諸葛與權請「遂安縣」 廢額建,何夢桂為《記》。

東嶽行宮 在城西五里。

泰山行宮 在郡東五里北高峰山上。明嘉靖間建。布政郭斗扁曰「碧霞元君殿。」 知府陳文煥名為「嚴陵第一山。」 唐汝楫詩有「高僧古剎增名勝,大佛雄祠覺地靈」 之句。

淳安縣

轉教寺 在縣西二里開化鄉。齊時建,宋天聖中詔新之。元至元六年重建。明弘治四年,知縣劉篪、尚書胡拱辰募建。按《縣志》,「俗名西寺,冬至等節,習儀於此。」

龍華寺 在縣南四十五里和義鄉,五代時建。按《縣志》,舊名永泰寺,宋政和三年以犯哲宗陵諱,改賜今名。

保安寺 在縣治西,後晉天福八年建。

鶴鳴寺 在縣東五十里安樂鄉,唐武德元年僧妙雲建。

法照寺 在縣東南六十里安福鄉。唐咸通八年建,一名「大明院。」 宋大中祥符間賜今額。神景寺 在縣西七十里永平鄉。宋乾道九年邑人請縣東尼寺廢額建,邑人徐尊生有《神景寺長明燈記》。

冰潔寺 在縣南三十里。宋建隆二年建。華坪寺 ,在縣北一百里常樂鄉。宋紹興元年建。

建興寺 在縣西六十里永平鄉,宋紹興二十三年建。

普安寺 在縣南二十里港口,宋建隆三年建。明成化十二年,邑人商輅重建。中有文毅公祠。其配享者,長子侍講商良臣、次子少卿商良輔。按《縣志》,「明隆慶四年知縣鄭應齡重修。」

靈耀院 在縣東六十里進賢鄉。後唐長興四年改為僧院,仍其名。明萬曆元年僧德源重修。按《縣志》,「在縣東二十里。」

桐山院 在縣北一百二十里長樂鄉。後唐長興三年建。

彌陀院 在縣南二里。唐廣明二年建。

廣明院 在縣西二里。唐廣明元年建,俗名「後寺。」

無礙院 在縣西二里,宋治平三年建。

冨興院 在縣東南四十里。宋乾德元年建。靜樂院 在縣東北五十五里。唐貞觀元年建,名「上貴寺。」 宋熙寧四年重建,祀方昊,改今名。清化院 在縣東一百一十里。

惠明院 在縣南仁壽鄉雲濛山,舊名「雲濛庵。」 宋紹興元年,僧楚月詣行在所陳請,得臨安府廢額,歸,以名其院。院有保寧庵、慶壽堂、宋宣和六年,邑人方聞所題石刻。

永初院 在縣東龍山鄉。唐大中時建,名「興福新會院。」 宋康定中賜今名。

靈源院 在縣東太平鄉,後晉天福八年建。柵源院 在縣東北昌期鄉,不知所建年代。《圖經》云:至道三年知縣孫讜撰《重建殿宇記》有云:「越王勾踐襲吳,兵行之際,于此源口立砦柵,千載而下,始有是寺。」 一云賀齊,未知孰是。又曰:「寺有聖像,鄉民歲時旱嘆,不待暴尫,禱必獲應。」 又曰:院壁得咸通十三年沙門師魯書,武宗詔毀天下佛寺,聖像巋然,曾不焦壞。洎像教復興。吳人王璿得之於山塢泥潦中,相好儼然。蓋彰是教之不可泯,其大要如此。

豐源院 在縣東北安樂鄉,五代梁貞明二年建。

沙硎院 在縣東北安樂鄉,唐會昌六年建。新定院 在縣東北安樂鄉,宋建隆二年建。靈巖院 在縣北常樂鄉,唐咸通八年建。召石庵 在縣西十里,舊名溪心寺,一名小金山寺。左有石洞,可以納涼。前有山橫出半江,上有水陸寺,登臨者目為「小金山。」 下一石臥灘,若龜曳尾,名曰「龜石灘。」 自宋以來,題詠甚冨。姥山庵 在縣東南四十五里。明嘉靖間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