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40 (1700-1725).djvu/3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數萬。至東溪,縣令李友仁撤,浮橋遂廢。自元迄今,設舟以濟,猶呼為「浮橋埠。」 今有渡田若干畝。石下渡 ,在縣東三里,過桐江驛前。

中航渡 在縣南三里。今行人俱於上下二渡往來。此渡久廢。

上步渡 在縣北十里,過甜水。

舊縣渡 在縣西北十三里。過閬苑。

馬浦渡 在縣西北二十里。

河灣渡 在縣西二十里,過繡峰村。

黃山渡 有二,一在縣西三十里,過蘆茨源;一在縣東四十里,過桐洲。

清渚港渡 在縣二十五里,過黃山港口。郭渚渡 在縣西北十里,過常樂鄉。

浪石渡 在縣西北三十里。上通分水,下過常樂。

派溪渡 在縣西北三十九里。

焦山渡 在縣西北四十里。按《縣志》,在至德鄉,有「厚倫」 、「淳風」 二石亭。

金潭渡 在縣西北四十五里。按《縣志》在至德鄉,上有佛柱以鎮之。

百浦渡 在縣東南十里,過九里洲。

范驛渡 在縣東南十三里。按《縣志》,「在縣東南十五里,過九里洲。」

舒灣渡 在縣東十五里。按《縣志》,「二十里過九里洲。」

東梓渡 在縣東南四十里。按《縣志》名東渡,縣東四十里。

孔家渡 在縣東八里。過洋洲「義渡」 船義官朱良相造。

潮逆渡 在縣西北三十五里。

凍洲渡 在縣北桐分界。

尖山渡 在縣西北十五里。過黃村浦,進分水於潛,有渡田。

遂安縣

鍾義橋 在縣南。宋邑士王總得建。捐田五十畝,永濟庵僧人掌之,隨圮即修。及庵廢橋毀,返其田,仍為浮橋,夏溥《記》。尋復圮。明嘉靖間,邑民王思洪倡義建橋,墩土駕屋覆之,知縣胡仲謨「記。」 十八年大水,墩屋盡壞。隆慶間,知縣周恪建木橋,邑人陸應龍記,尋又壞。萬曆辛亥,知縣韓晟修復石墩,駕板成橋,督工耆民王世麟、世鳳貲助焉。邑人毛一鷺記晟自為《南橋賦》紀其盛,又置田以為修理之費。壬子大水,復壞。自後仍用板橋,歲歲修易以為常。

烈橋 在縣南百步

勸農橋 在縣東一里。按《通志》在縣西一里。龍渡橋 在縣東三里。姜石安有詩。

珠水橋 在縣東七里

余村橋 在縣東十里,以村名。

東亭橋 在縣東二十里。明成化十三年,通判劉剛、知縣朱福建。

西澗橋 在縣東二十步。

解林橋 在縣東二十里。

捲龍橋 在縣東南二十里。

三橋 在縣東二十里

嚴橋 在縣西十里。宋時邑人詹安建。

遮嶺橋 在縣南三十五里。

馬儀橋 在縣南十里。明景泰元年,里人王智榮建,姪王倫因其廢,用石砌。

豹石橋 在縣西十里,今廢。

風沂橋 在縣西三十里。舊名「豐沂。」 元至元間,以橋可風,水可浴,改今名。明天順間,毛希誠重建。正德三年,毛彥恭因其頹,用石砌。

蕃昌橋 在縣西北十里。

黃村橋 在縣北四十里。宋宣和間,邑人詹安建。孫廷暉重修。建屋其上,邑人陸希和記。後圮,里人方燈,用石捲砌。

罟竹橋 在縣東南十里四都。胡進賢建。宋家埠橋 在縣南五十里。

太平橋 在縣南五十里。豐姓建。

禦安橋 在縣西南五十里九都。余春建。萬松橋 在縣東三十里。里人童舜英建。烏沂橋 在縣西四十里。邑人姜如海建。圮於水。明萬曆元年重建,易以石。

龍峰橋 一名「壽春橋」 ,在縣西四十里。明正統間,耆民余公茂、徐士敏建。嘉靖間,徐文謐重修,今圮。

利濟橋 在縣東三十里。里人童舜英建。西鮑橋 在縣西三十里。

新橋 在縣西三十里

斗應橋 在縣西南五十里。按《縣志》,在縣西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