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40 (1700-1725).djvu/3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北四十五里,於昌分三邑之要路也。橋當溪險,明宣德年,里人喻叔良建。

皇清順治十八年又圮皇甫應谷募修。康熙十一年

復壞

潮入橋 在縣西北三十五里。按《縣志》在赤洲嶺下。里人潘材於明隆慶元年重建,今壞。怡亭橋 在縣西北四十五里。里人吳叔鎬、叔鋼建。刻云:「青山存古意,白髮照初心。」

獨石橋 在縣北四十里。里人吳仲高建,以獨石為之。長一丈四尺,闊八尺,厚二尺,亦一邑之奇也。

巨源橋 在縣北五十里。里人吳泌所建。鎮南橋 在縣西北五十里。明嘉靖年大市村邵萬、邵蕡仝建。萬曆年邵士斗重建。

磚橋 在縣東南四十里。

羅橋 在縣東北四十里,邑典史聞禮建。常豐橋 在縣西北四十里鍾山鄉。

石洞橋 在縣西北四十里。明弘治年,袁文大建。

凝紫橋 在縣西北四十五里。元大德一年,里人姚九一建。

龍門橋 在縣西北五十五里。按《縣志》,在縣西北五十里。邑人駱希賢鐫石以紀其事。

花橋 在縣西北五十里。相傳昔人於橋上置亭,飾以五采,故名「花橋。」

石坂橋 ,在縣東二十里。柏浦橋 ,在縣東八里。里人牛良貴等建。戴家橋 ,在縣東鄧家港內。

青雲橋 在泮池左。明萬曆年,包鶴齡以石為之。

大橋 在縣東北十里,上名「金村。」

漢興橋 在縣西北十五里。里人沈漢建。濟川橋 在縣西北十五里。宋嘉定年,里人募義,以石重建。今名「霧露橋」 ,在舊縣。

繼志橋 在縣西北十五里舊縣之浦口。明萬曆年邑人羅昌齡建,後圮。崇禎年柴文炳重建。沈五橋 在縣西北三十五里。沈國新建。小浦橋 在縣西北二十五里。明永樂間喻公旻建。後喻廷芳重建。

堰下橋 在至德鄉上焦山一里許,往分水通衢。

保親橋 在百浦內,里人趙懋經保母建。明洪水壞,崇禎七年,耆民華汝鈿重建。

皇清康熙八年,復壞。子華本灝修。

新橋 在質素鄉。向係木橋。洪水圮,濮定宣、濮求謨修,又壞,里人濮繼瑁重建以石。

永慶橋 在黃村浦口。明萬曆三十二年,耆民王太初等建。有石《碑記》。

花浦橋 在黃村浦內。里人柴文炳建。

尚義橋 在至德鄉。皇甫應復、應恆建。

渡予橋 在安樂鄉長岡廟前,舊名「香山橋。」 宋嘉定年建,後圮。明萬曆耆民俞朝暘為首重建,改今名。

曲江橋 在縣北三十里宅里東廟側。姚氏募眾建,旁有一廟、一庵。

求嗣橋 在縣東十里。順治六年,耆民華汝鋼建。

景雲橋 在白峰閬。康熙九年,「聞好音」 為首重建。

小溪橋 在至德鄉厚倫亭上首。皇甫瀚建。康熙八年,皇甫一琩修。

安定橋 在縣南柴川之上。皇甫杰為首,重建上航橋 。向無渡船往來,雇漁船任其索取。明萬曆四十年,知府呂發銀十兩,造船二隻,又置田二畝六分,即令渡夫自種,收花利為工費,行者賴之。按《縣志》:「在縣西三里,過白塔埠,里人鄭訪、戴熠造義渡航。」 今有渡田若干畝。

窄溪渡 在縣東三十里,過新城綠渚。

下航渡 在縣東南三里遞運所。前此往來要津也。明嘉靖間,知縣吳紳建義渡船四隻。又置江南曹家園、「沙凸上」 等處地一十二畝,為修理船楫之費。後被乾沒。萬曆間,知縣楊束查出縣丞胡士賓捐俸三十六兩,買地六畝,造義渡船三隻。今有渡田若干畝。

浮橋渡 以上三渡,向皆無船。明萬曆三十七年,推官陸發銀三十四兩,令本縣買田五畝四分,地一畝於窄溪渡;又買田二畝八分七釐五毫於下航渡;又買田三畝二分六釐一毫、塘二分四毫,於浮橋渡,各為募夫工費。勒石現存。按《縣志》:「在縣北三里。宋時名裏口渡。」 景定五年,縣令吳太古建橋船為之。德祐末,宋文丞相潰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