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40 (1700-1725).djvu/2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旱,汲之不竭,往來掬飲者甚眾。鄉人立小亭其上,地名「柯洲」 ,故曰「柯井。」

稱心泉 在縣西二里圓通寺後。味極甘美,飲者喜之,故名「稱心。」

神泉 在縣北十五里桐溪之東。泉側三山相映,高峰獨秀。其泉自巖下涌出,泓澄皎瑩,冬溫夏涼,病者飲之或瘥。農商祈禱,亦多有應。乳泉 在縣東南二十五里珠山之側。淵澄深碧,冬夏不竭。泉出石竇間,潺然有聲,上「乳泉亭」 ,旁有乳泉龍王廟。

孝子泉 在縣西二十五里。晉夏孝先誠孝所感也。縣令李師旦以泉因孝先而出,遂名曰「孝子泉。」 其水自黃山入于江,大旱不竭,灌田數百畝。後泉或涸,里人董舉齋沐露禱,以身殉之。泉復湧,味轉甘冽。邑令鄭寶嘗表而旌之。

十九泉 在縣西三十五里釣臺下。泉甚甘美。《茶經》品第天下水味,以此泉居第十九,故名。唐張又新云:「客有熟識兩浙者,自言搜訪未盡,嘗志之。及刺永嘉,過桐廬江嚴子陵灘,其溪至清,水色深翠。家人輩用陳黑壞茶潑之,皆至芳香。又以煎佳茶,不可名,其鮮馥也,又愈于楊子江南泠遠矣。」

浴翠池 在縣學東北,學前一名「荷花塘」 ,《遂安縣》

五獅山 在縣後。五山聯屬,如獅子狀。童季榮詩:「古樹重重擁翠微,五山排峙勢如獅。綠沙風動髯疑奮,修竹煙籠毳欲垂。」

婺山 在縣南二里。邑界金華,乃婺女之分。徽之婺源與此山相連,故名。或云「霧山」 者,非也。仁山 在縣北五里,巔有池水,崖落為瀑布。義山 在縣西五里,縣龍障角,雙峰並峙如插戟。

許由山 在縣東十里,又名牛頭山。朱晦翁《訪詹儀之過》此,詩云:「許由山下過,川水映明珠。流耳懷高潔,拋筇墩上娛。」

朱墩山 在縣東十里。墩上有佛庵。昔朱子訪詹儀之憩此,因名。狀元羅洪先有「式瞻朱子像,高仰許由蹤,文石呈龍馬,雲天擁筆峰」 之詠。十八塢山 在縣東十里。邑人吳世良詩:「曉登十八塢,日破萬重關。溜滴珠淵水,屏開婺宿山。」 白石英山 在縣西七里,出白英石。

岩山 在縣北十里。其巔有庵井,大旱不竭。織女山 在縣西南十里。相傳有織女墓,故名。純和山 在縣西十里。高可百丈許,上有仙人橋。

公山 ,在縣西四十里。《圖經》云:「山出水,水有橘自泛來,行人噉之。」

花果山 在縣西四十五里。相傳有僧化身于此,因建庵焉。居民不種蔬,焚其地而鋤之,蔓菁之類自出。

龍耳山 在縣西六十里,舊名兔耳。《新安記》:兩峰直上如兔耳,有神號天姥夫人。若地方有寇,則神鼓先鳴以示兆。唐天寶間改今名。按《通志》,又名雲濛山。

武強山 在縣西六十里。山多巨石。唐末破黃巢于此山下,名「黃巢坪。」 明萬曆間,知縣吳撝謙修城之,後更名「靖武。」

洪銅山 ,在縣西南七十里。唐天寶中,置場採銅,民苦輸賠,遂廢。

靈巖山 在縣北十五里。層崖飛瀑,過從雲際,深潭百丈,中有神魚出沒,故名「靈巖。」

瀛山 在縣西四十五里。相傳朱晦庵訪詹儀之講學處。明隆慶間,知縣周恪建書院于上。雲濛山 在縣北五十里,與梓樹塢相屬。金紫山 在縣北二十里,為縣鎮山。

七峰山 ,在縣西南五十里。嵷嶐奇秀,為諸山魁。

蕩碭山 ,在縣西北五十里。聳秀特起,為休、歙、遂安諸山分脈之祖。

高喬山 在縣西六十五里開化縣界。層峰峻削,旁谷迂迴。明正德癸酉,流賊至開化馬金,去界不遠,因築寨遏其衝。是年,縣令亦築寨禦賊於此。

長垓山 在縣西五里。兩山牆立,道狹多阻。元末,高指揮遏《紅巾》于此。

積雪嶺 在縣西八十里。冬春積雪不消,故名。馬金嶺 ,在縣西南八十里,即開化縣界。馬、金二姓世為婚姻,以名其地。

黃連嶺 ,在縣南七十九里。崖石嶮峻,行人過之口苦,因名。

青塞嶺 ,在縣北二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