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40 (1700-1725).djvu/2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安硎嶺 在縣東北四十里。

猥嶺 在縣南五十里

佛嶺 在縣西南四十里。

楊嶺 在縣東北四十里。

連嶺 在縣西七十里。相傳明太祖過此,有「嘯天龍」 、「躲風石」 遺跡。

霞嶺 在縣東北三十里。教諭蕭彥立《詩》云:「極目霞山最上頭,晴嵐一帶未曾收。谷口重陰迷杖履,林間空翠撲衣裘。」

靈岩洞 在縣西北十五里。山半有岩,可容數百人,懸處有蹟若人臍泉滴瀝而下,號「龍臍泉。」 岩上有泉,自山嶺石罅中流出為小澗,澗中有自然井,三泉注于井,滿溢石壁,為瀑布二百丈許。井旁有龍祠。宋宣和元年歲旱,縣令邵洪致禱焉,龍見而雨,建祠以奉之。

雙龍洞 在縣西五十里。洞門高五、六丈,仰視碧石如覆釜,中有兩石龍附壁而起。洞泉極旱不竭,祈禱輒應。

乳洞 在縣南八十里。洞門廣三丈許,中有異石如橋梁仙掌、龍鳥、僧佛之狀。又有石龜在懸崖中,上有泉滴瀝。歲旱,緣梯取水,禱之則雨。獅子洞 在縣南八十里,洞門一丈許,中有白石蹲踞如獅,故名。

香罏石 在縣東六十里。昔有仙人于此煉丹,此石乃其跨鶴之處。

愨頭石 在縣南八十里。臨水屹立,高十丈,廣八丈,形類愨頭。

石船 在縣南八十里。屹然中流,如船,長四丈,尾懸一石若柁。

石柱 ,在縣南八十里。聳立山足,高數丈,圍丈餘。俞峴《詩》云:「雲門銅柱呈天表,露濕金莖望漢宮。」

武強溪 在縣西十三都。源出白漈嶺,至中洲過武強山下,故名。東南流至三渡,與雙溪會注八十餘里,達于縣遶郭之南。復東注四十里,入淳安縣境,又二十餘里入新安江。

雙溪 在縣西,有二,皆自歙山發源,石嶺合流,復東注十里至三渡入武強溪。

龍溪 在縣東北。發源淳安出燕源,南流至縣東一里,入武強溪。

躍龍泉 在縣南二十步。相傳有雙鯉從地躍出。

渼井泉 在縣南八十里。大旱,可以濟田。放生潭 在縣西北二十里龜石山下。

二石池 在霞源山。臨崖瀉為瀑布,聲傳岩谷。罟網溪 在縣南。自衢境發源,東北經鳳林溪至萬年鄉,名曰「罟網。」 復西北流至岩下入武強溪。

靈岩溪 在縣西北。源出靈岩山下,東流南十五里入武強溪。

石下潭 :在縣東二里。

百丈漈 在縣西五十里霞源山。頂有三石池,瀉作瀑布百餘丈,下有叢石激水,聲震岩谷。《後村岸 》,在縣南四十五里。

洪橋岸 在縣西五十里。

姜村岸 在縣西十五里。

皁角灘岸 在縣西五十五里。

放生池 在縣東,今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