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40 (1700-1725).djvu/2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吳楚洞 ,在縣西北四十五里。昔有吳、楚二王遊此。

通天洞 在縣西北四十五里。洞穴通天,故名。鸛山洞 ,在縣西北四十五里。洞石闊十餘丈,橫入二十餘丈,山形如鸛。

瑤林洞 ,在縣西北四十五里,天境殊絕,唐宋以來,題墨尚存。元末鄉人徐舫避居于此,有《瑤林雜詠》一卷。又有詩云:「洞傳緱嶺似,彷彿玉笙清。石或藏魚鼓,雲猶隔犬聲。」 按《縣志》,「洞口闊二丈許,梯級而下五丈餘,有崖、有地、有潭、有穴。壁有五綵,狀若雲霞錦綺;泉有八音,聲若金鼓笙琴。犬吠人語,可驚可怪,蓋神仙遊」 集之所也。垂雲洞 在縣西北五十里,舊名石佛嶺。初入洞口,藤蘿交加,怪石垂下。行數步有石門,上瞰晴空。又有石堂,可坐百餘人。旁有石稜萬片,狀如晴雲亂墜。夏月極冷,陰氣襲人,冬則如湯可浴。唐縣令劉文會因改為「垂雲洞。」

赤洲洞 在縣西北五十里。自洞門梯級而下三丈餘,有石壁。自壁側入十餘步,洞屋高廠,乳竇涓滴,有石柱、石塔、人馬龍鱗之象,縈紆曲折而下,莫知所窮。相傳內有蟾蜍翠鵲,壁間多名人題詠。侍御史李士舉來遊,改名「仙館。」

象鼻洞 ,在縣西北五十里,即象鼻山下。山係古蹟,疊禁槌鑿取石。

仙碁石 在環翠山。周圍三丈許,方正如碁局。相傳,郭文常與群仙奕于此。宋進士濮柱發詩:「環翠山間一丈石,天然局路分橫直。晉時道士煉丹餘,曾作碁秤共仙奕。」

硯石 在縣西北二十五里。方二丈許,上有池如硯,宋喻樗點書處。邑人姚建和有「何用銅臺琢硯磚,雲根削出自天然」 之句。

倉石 在縣東南三十五里東梓港中。潮湧則有聲,水平則無。其石雖突出,不礙舟楫,遠望如一倉庚然。

馬跡石 在蔣君廟前。石方一丈,有人馬二跡,相傳蔣君為神之時,于此駐馬。

一指石 在縣西北四十里藍田山後。元楊維楨詩:「一指力可動,萬夫莫能移。」 按《縣志》:「其石長一丈,高五尺,突然綴于岩谷間,以一指撼之,即動。」

金雞石 :與雞籠山相對。相傳有金雞晝出鳴石上。

箬帽石 在縣北十里。石圍三丈許,宛如箬帽。老鼠石 在縣西北四十里。石近義倉,遠望如鼠。

虎嬉石 ,在盤龍山頂,方五丈,上有虎跡。相傳郭仙翁引虎採藥,因留此跡。登石,可見錢塘城郭,并聞本縣鐘鼓聲。

打鼓石 在縣西北四十五里。高十丈,方五丈許,天雨聞有擊鼓聲。

雙門石 在縣西北五十里。兩石對峙如門,高闊五丈許,中有路通建德。

石墩 在縣東柴埠江中,狀如橫岫。

擔石 在縣西北四十五里。三石重疊,上橫下豎,方正中繩墨。相傳錢鏐微時,擔鹽拋石于此。楊維楨詩云:「擔石在江邊,千年尚姓錢。徒勞神武力,不及祖龍鞭。」

桐江 在縣南六十步。一出徽州,一出衢州,一出金華,三水合而東北遠注九十里至縣南,曰桐江。東流歷富陽、浙江,以入于海。兩岸山高水深如黛。宋柳耆卿詞云:「桐江好,煙漠漠。波似染,山如削。遶嚴陵灘畔,鷺飛魚躍。」

桐溪 在縣北三里。源出杭之天目山,經於潛、分水二縣,東流六十里,遶郭而東南,出桐君山下,入于桐江。一名「學溪」 ,一名「潢港」 ,一名分水港。時以此為「桐江」 ,而以縣南者為「浙江」 ,誤矣。梅林溪 在縣八里,源自石井出,北流二三里,過山芝浦入于江。

剪溪 在縣南十三里。一名「穰溪。」 源出歌舞山下,東南流入于江。

雙溪 在縣東北十里。一自白峰嶺出,西流。一自仙洞山出,北流,至石欄合而西流,歷質素、桐廬,會二鄉之水十餘里為雙溪,南入于桐溪。甘溪 在縣東南二十五里,有大小二源,小源自西坑嶺出,介于白雲源之東,東流六十餘里至雷塢木杓堰;大源自桃嶺出,西北流數十里合小源,歷晦岡,復東北流十餘里為窄溪,入于江。以其源甘美,故曰「甘溪。」

窄溪 在縣東南三十里,乃甘溪之下流。由前村眾善院北分派,東北流十三里入于江,名「窄溪埠」 ,與新城港口相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