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31 (1700-1725).djvu/9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本深東嶽廟祀之。後廟改祀文山,而像無所附。正德二年,知府任儀改建「文孝廟」 為祠,增祀知府張本焉。今廢。

楊氏忠節總祠 副使楊必進、貢士必達廷完請於官,得舊白馬廟總祀楊氏、忠節諸人。二劉先生祠 在富田。巡撫林俊檄郡邑立祠祀。監簿劉子浚,其弟劉洙,俱以兵從文,文山死于難。

廉節祠 在北隅叚家巷,以祀南雄知府劉實,今廢。

羅文恭公祠 在東門,今廢。

周文襄公祠 在北隅,今廢。

劉明自先生祠 在城東南隅,今廢。

漢壽亭侯廟 在府城南江濱。

英佑侯廟 在城南龍須寺右,祀水府蕭公之神,每歲者祭。明正統初,知府陳本深建。正德三年,知府任儀重修。今曰「水府廟。」

神岡惠佑廟 在神岡山上。神為劉竺,五代時守廬陵。南。唐保大中,贈工部尚書、明惠侯。宋宣和中賜「惠佑」 廟額。紹興三年,封嘉應侯。

忠義廟 在宣化鄉「大鵬。」 祀宋紹定己丑,南安峒賊趙萬九肆掠,死事者三十六人。咸淳中重修,後壬辰兵燹,明永樂九年重修。

介剛廟 在郡治東南二十五里。相傳唐有蕭芮者,長安人,性剛毅,為吉州牧,既解任,民思之不忘,立祠祀焉。淳祐中,考神異績,加「響應」 二字。輔順廟 今曰王仙廟,在永和市。按周顯德五年《碑》云:神姓匡名和,舊號匡仙,避宋祖諱改王仙。宋建炎三年,神部陰兵退敵,護元祐太后。紹興五年敕賜廟額輔順,封威遠侯,後進封公,又進封王。凡十二封,以褒寵異。

監丞廟 在永和市。宋靖康間,監丞歐陽珣奉使命至深州,軍民固守。公知人心未解,告之曰:「朝廷為奸臣誤至此,若等宜忠義報國,吾已辦一死矣。」 敵怒,執殺之。

田相公祠 在南門外大街,以祀唐吉州刺史田陽,字昭和,河陽節度使田布子。唐大中間,任吉州,後以疾卒于官。臨終曰:「吾死不忘吉州之民。」 子感其言,因家於吉之城外,立祠祀焉。孝文廟 一曰高明宮祠在東門外,背城面江,祀梁昭明太子統也。

褒忠廟 祀宋贈徽猷閣待制、忠襄楊邦乂。靈祐康王廟 一在郡治西寮巷,明洪武初建,今廢。一在營前延慶觀。一在青塘。一在縣南二十里白沙。宋紹定中,敕封崇明。神姓康,諱保裔,為宋名將,與契丹血戰,沒於陣。詔天下立廟,賜額「靈祐。」 今城內外祀者甚多。

廬陵王廟 在西門內南寮巷,今廢。

太保廟 在西門內。太保姓劉,諱秉忠,初以僧服侍元世祖藩邸,參密謀,定大計。至元元年八月,拜太保,參尚書省事。秉忠勸世祖毋嗜殺,卵育中國生命,所推薦人物,後皆為名臣。及卒,詔廟祀之。而廬陵為文丞相起義之鄉,所保全者尤大,祀之宜矣。

關帝廟 一在南關外城下,一在站前。

長岡廟 第三都。廟不詳所始,里人所共祀「興祚王劉像」 者也。明萬曆中,亢旱禱應。廟前有古樟,蔭蔽十畝,行者賴以憩息。

水府廟 :在城南五里,俗稱為老官廟,祀英佑侯蕭公也。公臨江人,降身為舟子,拏舟江湖,人呼為「蕭老官。」 廟前有渡,風濤不測,里人立廟鎮之。

普德廟 在西關外孔家灣,祀清源真君。隋時為嘉州太守,嘗入水斬蛟,除民害。隋末棄官而遁,人思其德,立廟灌江口,祀為「二郎神。」 唐封神勇將軍,再封赤神王。宋封清源真君。

古城廟 在縣東南七十一都,青原西十里許。隋大業間,以祀陳高祖武皇帝。宋汪會龍撰《碑記》。

孝通廟 在儒林鄉第十都,即龍母祠也。相傳秦時有溫姓者,偶于程溪得巨卵,生五蛇,化為五龍。其「五龍母者死,五龍化為人,葬母于越城。」 夫龍之能變化,蓋通業也。今且以孝矣,祀之宜也。

河江廟 在延福鄉五十八都。不詳所始。相傳神姓何,封護國照靈公,宋加封河江靈王。仰山行祠 ,一在儒行鄉六十四都,一在六十九都,即東岡廟。廟距縣北七里石角潭之上。相傳袁州有徐璠者,舟過大孤山,遇二書生,云「姓蕭,家在仰山」 ,遂同載而歸。至浦東告別,期於石橋相訪。後徐至其地,見二龍,乃知為仰山「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