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31 (1700-1725).djvu/6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清澈澄瑩,四時不竭。相近復有「交椅山」 ,與「尼山」 對峙,如拱揖然。

浮岡山 在縣西南二十里,層峰疊嶂,石壁光明五色,望之如龍虎狀。有浮山洞、虛觀、闍黎峽、桃花洞、芙蓉嶺。

陳山 ,在縣西南一百三十里。山勢高聳,草木暢茂,四時蒼翠可愛。上有陳山帝王廟,與會山延連相屬。

蹲山 ,在縣西南一百四十里。上有風窟,繚繞百餘步,無草木,每有風出,飛沙揚塵。

更生山 在縣西南一百五十里。《輿地志》:「吳時有女子居樟木下,木大數十圍。孫皓造宮室,令人伐木,斧斤莫克,丁夫苦之,女祝之曰:『汝今且去,他時更生』。」 遂克之,後果復生。故山及水皆以是得名,山下有更生夫人廟。

天臺山 在縣南二十里,兩山一溪,夾路而入。有王瀘《溪記》。

西山 在縣西南二十五里。林壑幽險,有溪出兩山之間。溪旁有龍窟,歲旱禱雨多應。宋乾道間,賜廟額曰「靈佑。」 上有魏仙壇、沖虛觀。

新茨山 ,在縣西五十里。王烈之《安成記》,「漢豫章太守賈萌與安成侯張普戰於新茨之野」 ,疑即其地。

龜山 在縣西六十里張氏居前。奇峻如天馬相追,山下二洞相向,內有滴泉如玉乳,可容百人。又名獬豸山。

武功山 在縣西一百里。連接瀘、瀟二山,包蓄九龍,根盤八百餘里,跨吉、袁二郡。晉葛元、葛洪二仙,先後修煉山中,因名葛仙峰。又傳有武氏夫婦遠來修煉,夫止瀘瀟,婦止西昌,遂以武公名山,故泰和有武姥山云。及陳武帝時,陰助王師平侯景之亂,更名武功。高踰三十里,中夜登頂,可望日出。峰上有仙翁壇,以巨石疊方丈許,瓦皆以鐵。祀葛仙於壇內。旁石塔,時或見火燄,若金燈然。山腳有集雲、行宮二庵。山上有雷岩、紗帽、筲箕、飛雪、黃龍、烏狗諸潭。半山有箕峰庵,南向有圖坪庵,昔有異人遊憩於此,潑墨於門壁間,忽不見。山人洗之,見行草字,書法甚奇,墨刻至今存,或以為白玉蟾所作。又有觀音岩,明白雲禪師開創梵剎,名「白雲庵。」 規制宏敞,可容數百眾。

瀘瀟山 在縣西二百二十里。山頂二水,瀟水南流下洞庭,瀘水東流匯彭蠡。又傳盧、蕭二道人結廬峰頂,故名。

九龍山 ,過絕雲巖十五里。萬山環繞,林木蓊鬱。相傳,劉蓬頭結茆山中。明嘉靖間,遊僧寧州自安仁古爽來,創建佛宇。四方僧眾雲集,遂稱「巨剎。」

明月山 在縣西一百里。山頂有石如月,下有月山寺。

高峰山 在縣西一百二十里,跨袁、吉,廣袤百里。山徑峭險,人罕遍歷。上有龍潭三所,歲旱禱雨必應。

北華山 ,在縣北二里。舊有道觀,時有遊人登覽。

鴿湖山 在縣北六十里。上有雁峰、白鶴峰、石人峰、三渡橋、桃花澗,景物幽絕,有唐人留題。東暘峰 在縣東十五里新樂鄉。磅礡高聳,四面視之,形體各異。頂有巨石,可坐數十人。其西南諸峰亦秀拔,西有石巖如屋,土人祀唐安成令劉象於此。其峰上有大石,時出雲氣,居人望之以占晴雨。

白雲峰 在東暘峰之南,一名「白馬峰。」 峭壁秀拔,有葛仙壇,壇下有泉,流入蜜湖。

石榴峰 在縣新樂鄉濱江,一名「龜山。」 下有龍潭,深不可測。元時有漁人沒水誤入洞中,見石床臥一老人,其上蓋龍所居。

三峰 在縣南四十里。高聳峻拔,卓立天表。從此望則見五峰。御史劉陽時往棲焉,題其上曰「半雲洞天。」

牛黃嶺 在縣東南,與秀峰相接。昔有異人騎黃牛入山,因名。上有「三仙壇。」

羊角嶺 在縣十一都。有石鐘鼓在水中,睡石、曬布石白如疋練。皆達仙遺跡。

愁猿嶺 ,在縣西百三十里。嶇險高峻,擔負之人甚苦之。故嶺曰「愁猿」 ,凹曰「怯馬」 云。

西雲嶺 ,山勢聳特,世傳鑒義禪師於此化去,遺銅印一枚,一刷可度數十紙。山半為「福善庵」 ,下瞰平疇,胸懷頓豁。

五里岡 ,在縣南五里。綿亙蜿蜒,若龍蟠焉。晉郭璞《遷城記》云:「鳳山龍岡,狀元文章。」 蓋指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