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31 (1700-1725).djvu/6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王嶺 在縣北九十里仁壽鄉。絕頂有石壁數十丈,下有小巖,高可五六尺。歲旱,鄉民於此禱雨,將盥薦,輒有微溜出巖上,亟以器貯之,水多則雨隨至。相傳彭玕作亂,立保寨於此嶺,上可置數萬人,倉廩府庫皆有遺址。其一曰「相公坪」 ,旁有山,視王嶺為卑小,曰「張欽寨」 ,乃其將屯兵與玕對壘之所。

白富嶺 在縣北九十里仁壽鄉。有泉自巔出,大旱不竭。嶺左有石,高數百尺,遠望聳秀,旁有巨人跡。又有石潭,歲旱禱雨必應。

金鐘嶺 在縣東。圓秀而高,其形類鐘。

六祖嶺 在縣東南。世傳南華六祖嘗駐錫,下有六祖院。

茅仙嶺 在縣北。世傳茅仙女於此仙去,半山有仙女祠。

巽峰 ,一名「青螺峰」 ,在縣南五里折桂鄉,為儒學龍門對峰。辛酉邑令何修學用堪輿家言,增高五尺。

午岡峰 在縣西五十里中鵠鄉。一名「斗峰。」 五峰連延,一峰獨高。世傳楊仙師飛昇處。上有仙師廟,有所遺白角,每旱祈禱,吹之則雷雨隨作。近岡仙師故宅遺址。環宅左右,不產螺鰍之屬,故名「齋坑。」

鹿角峰 在縣西北六十里同水鄉。世傳有仙人騎鹿登山而去,因以名。

天柱峰 在縣北四十里仁壽鄉。

三凹峰 在縣西北八十里同水鄉。上凹山壁立,有石數尺。相傳此石有光,其年必有擢科第者,遂名「石鏡。」 中凹為南北往來通衢,下凹稍高,臨赤石潭,下有黃雲岡,每旱禱雨輒應。

日岡 ,在縣北四十里,廣數丈,其圓如日月岡 。按《方輿勝覽》,與日岡相距五里,狀如偃月。

《袁道者巖 》道者,即般若大師弟子。般若坐寂之後,道者亦於此隱化。

「仙女巖 」 ,在桑桐山之下,有王、郭、浮丘三仙壇,靈跡甚著。

黎洞 黎王寨下,洞中皆良田,溪水極清。神洞 在縣南五里,出入之途最狹,依山俯澗,略可容足,不百步即寬平,有田近百畝,皆沃。兩山合翠峰,高入雲漢,洞中有石棺、石香爐。鷓鴣洞 在縣西北五十里,四面山皆環合,中分南洞、西洞,有田數百畝。

石蓮洞 舊名「石屋」 ,在縣西北九十里同水鄉禪居寺之前。盤石屹立,平地可三、四丈,中空如室。

牛眠石 在縣北。或傳,秋高夜靜,有金牛往來其上,牛跡存焉。

試劍石 有二,一在吉水縣東北五十里元潭崇元觀之後,世傳許旌陽以是試劍處,似銅非銅,似鐵非鐵。一在安福縣北桑田,世傳劉像為令,試劍於此。

永豐水 在縣城南。其源自撫州樂安、贑州、寧都、興國三縣界發,其間有麻江、黃竹渡、搖少、永寧、龍門、永豐、白水、陽豐、廬陵峽、烏江諸水皆會於此,入贑江。張家渡水 在縣東南,源出文昌鄉,其間有瀘江、河口、分陂、幽溪、皂江、義昌、王江、明德、瀟、瀧諸水皆經此入於贑江。同江水 在縣西北六十里,源出袁州分宜、安福、廬陵之境,其間有楓子江、柿陂、何湖、石水,皆經此入於贑江。鑑湖 ,在縣東二里,源自縣西,縈迴如帶,流入於湖。諺云:「水繞鑑湖弦,文江出狀元。」 明洪武庚辰胡廣、壬戌劉儼應之。

吉文水 在縣南。贛江下流,與永豐江合,有洲亙於江中,曰青湖洲。二水合流,委蛇繚繞於灘洲間,狀若吉字,故灘曰吉陽,縣曰吉水。又曰:「兩水交合如文字」 ,故名文水,又名字水,由此而達於章江。又上有墨潭,以水深黑而名。

明德水 在縣南。源發永豐縣,西北流為義倉水,又西北至瀟、瀧,下流與王江合。

南溪水 源自中鵠鄉,東流二十里為螺陂,經柘溪,又五里出柘口,入於贑江。石牛潭 ,在縣西南四十里。相傳江水暴漲,見有石牛浮於其上,故名。

元潭 ,在石牛潭下流一十里。相傳下有神蛟,上即崇元觀。昔旌陽令許遜冶劍於此,上有試劍石。

柿陂 在縣西北八十里。源出袁州之分宜,溉田十頃。宋紹興中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