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31 (1700-1725).djvu/6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傳匡仙讀書處

天柱岡 ,在縣南二十里。狀如天柱,正當縣治之南。形家謂之「南方天馬。」

金洞 在五十都。山勢縈迴五里許,日照鮮明如金。

牛吼石 ,贑水南下經此,有聲如群牛之吼。黃牛石 有二,一在吉水縣南山西南,其狀若牛。一在泰和縣西黃牛岡。舊傳石牛能盜官倉米,下有一小石,宋乾道間,一夕風雨,自移其處。雲亭江 在縣南,名繒水,自興國縣界發源,分兩支,至沙村合流,經珠林口入贛江。

牛吼江 源自龍泉拔鐵山發其間有清江、蜀水、禾溪、橫江諸水,皆經此入於贛江。

仙槎江 源發興國縣界小窯嶺,西北流,合仁善大蓬水入贛江。

花石潭 在縣東北。日出則大小石五色燦爛如花。

高漚潭 在縣南龍洲上。定光僧縶龍於此。舊有高漚寺,《讖》云:「高漚鐘響出公卿。」

龍洲 在縣南一里。陳霸先駐軍龍見水濱,洲以此名。又傳定光僧投偈潭中,龍不為妖,壅沙成洲,故名龍洲。僧留偈云:「龍洲過縣前,泰和出狀元」 ,永樂陳循、曾鶴齡,宣德縣典史曹鼐,成化曾彥先後應讖。

金魚洲 在縣東二里,狀如遊魚。《讖》云:「龍洲接金魚,泰和出相儒。」 又云:「魚埧添兒宰相生。」 吉水縣

甘露山 在縣東二里,舊名「虎丘山。」 宋紹興初,有甘露降,因名。

隱居山 在縣東二里。形勢平坦,元寂禪師所居,亦名「翠微山」 ,上有龍華寺。

東山 在縣東二十里仁壽鄉。綿亙二百里。漢劉智請移郡,謂「東通泰山」 ,即此。上有田可耕,茶藥可採。山之陽有瀑布直下數百丈。山勢迴環有庵寺,頂上有楊仙師壇。

太平山 在縣東三里。初因鴉鵲銜墳墓上紙錢,堆成一像於樹下。里人見之,遂構一祠,以祀許旌陽。座下有氣口泉,可手挹,朝謁者無虛日。仁山 在縣東北,山勢斜拂而末銳,其旁二山橫峙如「仁」 字,故名。

崇義山 在縣北,有南岡禪寺。舊傳有寺僧眾相聚,皆和合,頗守清規,故以「崇義」 名。

中華山 在縣東二十里折桂鄉。眾山環擁,一峰秀出如懸鐘。有浮丘、王、郭三仙壇,禱雨輒應,朝謁者至自數郡。山腰有半山亭、玉貞觀,俗傳精誠感格,見有光似燈,熠耀浮空而來。

東固山 ,在縣東。周迴四百餘里,巍然高聳,為縣之東鎮。

方山 在縣南。廣袤數十里,山勢迴複,中寬平。

有斜徑穿山腰而入,山之罅有石人像,歲旱禱雨輒應。

張華山 在縣南。山下有石洞,洞中有清泉,世傳為龍穴。張國賓立玩龍亭於洞口。

西峰山 在縣南一百二十里文昌鄉。舊傳葛仙翁、王晉真人煉丹於此,上有王、葛二祠。西山 在縣西南八十里。重岡疊巘,若屏障然,其間一峰獨尖秀,下有東溪,流為朗溪。

鳳山 在縣東五里中鵠鄉。上有桃花院、鳳凰巖,瀑布自巖而下達於江。相傳昔有彩鳳飛鳴其上,因名。

天獄山 在縣南五十里中鵠鄉,一名黃原嶺。相傳此山鎮伏奸宄,上有地方廣丈許,履之覺下虛如鼓聲,俗謂之「鬼監」 ,故曰「天獄。」

南山 在縣西北六十里同水鄉。山阿有數石,屹如人立,號石人峰。歲旱禱雨多應。下有宋儒王子俊振古堂。有《南山六詠》,楊文節、陸放翁、楊子直、朱晦庵皆有詩。

望符山 ,在縣北六十里同水鄉。世傳旌陽令許遜於此望符,故名。

崆峒山 ,在縣西北九十里同水鄉。山多黑石,能化為白。每化一石,其年輒有登科第者,人以為「報石。」

朝元山 在縣西北五十里。有方石亂點如金,名黃金臺。上有詩云:「落落萬古石,悠悠千載心。人間不相應,白雲深處尋。」 或傳楊仙師留題。范蕭嶺 在王嶺之側。數峰矗立,澗水旁流。世傳范、蕭二人學道於此。

韓相嶺 在縣東六十里折桂鄉。世傳南唐韓熙載遊此,因名。

穹嶺 在縣南八十里,與西山對峙,又名東山。群山連亙,獨此山拔出如卓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