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31 (1700-1725).djvu/6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噴雪泉 在清源山中

胭脂池 在郡治後藥師寺前。相傳晉時有仙女嘗浴於此,後人汲池水以洗胭脂,故名。金錢池 ,在永和市。宋蘇軾、黃庭堅遊清都觀,戲擲金錢於池後,池中開花如金錢,迥勝常葩。墨池 在舊縣學立心堂後。池中產鯽,皆黑色,異他沼。

東坡井 在治南。東坡自儋耳還,遊清都,至米巷,曰:「此地鑿井,當得甘泉。」 市人如其言,果然,因假公名號井。

義井 二一在郡治西仁義坊,宋丞相周必大鑿之以飲居民,故名。一在府學後,山長蕭彝翁死節於此,因名。

泰和縣

觀山 ,在縣西十五里。下有觀山寺,石壁上有飛泉,冬夏不竭。

金華山 ,在縣西十五里千秋鄉。自武山發脈,蜿蜒至此,與玉華均秀。

武山 在縣西三十里。一名「新山。」周迴六十里,勢如躍馬。山有娬婆岡,世傳娬姆飛昇處。又有陶皮石室、龍王洞、珍珠泉、虎鼻峰、望陽石、禮斗石、衣籠石、南巖石、西巖洞、石鼓、丹井、雲峰寺、佑仙觀十四景。又其外有釣臺、風門、觀音巖、獅子峰、仰天湖、石房十八間,補陀、出水等巖,試劍、屏風、棋盤、雞冠等石,步虛、天寶、高明等壇。雲:「白雲等庵。」

蟠龍山 在縣北三十三里。山勢宛轉如蟠龍。禾山 ,在縣北五十里。唐時嘗生嘉禾,故名。禾灉二水出焉。九月間,山產浮筍最佳。

傳擔山 在縣西五十里高行鄉。山極高峻,路甚隘窄,攀援轉置而後可過。其西南又有石筍峰,尤峻拔,下有通天聖巖,旱則於此禱雨。潮山 在縣西五十里。唐武德間,四祖禪師飛錫至此,結庵山巔。庵成之初,江水逆流至庵前,奔湍迅急,其聲若潮,因名。山有寶峰、如意巖、通天聖巖、羅居洞、舍利塔、四祖石室、席帽石、《觀音石》《大小佛座石》《東巖鹽穴》、「《錦草》諸勝。」

三顧山 在縣南五十里,正當縣治,三峰宛如筆架,屹然相顧。宋元嘉中,盧度隱此屋。前有池,其池魚以名喚之則次第來取食。有蕭子荊嘗築讀書臺其下,號「清節先生。」 有護國寺,有洗馬池,世傳郭子儀遺跡。又有普安堂及龍潭,禱雨多應。

雙鳳山 在縣南五十里。兩峰相連,其狀如雙鳳。

大唐山 ,在縣南六十里,勢如群馬交馳,上有大唐寺,因名。

高湖山 在縣西六十里。峻絕奇聳,頂有盤石,其平如砥,非緣石捫蘿不可登。

王山 在縣東八十里。狀類卓筆,高二十里,舊名義山。晉永嘉中,有王子瑤者,修煉於此,道成仙去。唐因改曰王山。貞觀初,又有匡智者與姪大郎求仙,至廬山,遇異人曰:「此陰山也,不如南求陽地。」 二人南求,入此山,修煉得仙,故又名匡山。山頂有上中下三壇,又有送龍潭、釣魚臺、黃土潭、駕鶴峰、禮斗壇、煉丹井、衣冠塚、圍棋石、讀書巖、通仙橋、白蓮池、滾泉池十二境,又有定光巖、觀音巖、八耳鍋、

三華山 在縣北,盤迴如螺,上有羅仙壇,世傳羅公遠修煉處。

玉華山 在縣五十七都,狀如帳屏。山頂有天池,可數畝,冬夏不竭。最高諸峰,舊有殿閣數處。明萬曆間,知縣唐伯元建玉華閣其上。

登科嶺 在縣西北五里。舊名「登窩。」 宋劉廷雋居其下,擢第,改今名。有「應夢閣。」 往時赴科者多預宿其上,求夢皆驗。

閬川嶺 在縣南八十里。兩旁高列十一峰,深連三十餘里。劉子高《詩》曰:「一洞深連三十里,兩巖高聳百千峰。」

減飯嶺 在縣東三十里,濱江,形如側月,遇江漲輒減。世傳此山日減則民食足,故名。下有「磨盤洲」 、八字渡。

城頭嶺 在縣四十里。上有獅子寨,下有蛟潭,相傳嘗有龍見於此。

清水巖 ,在縣北五十里。廣可容百人,深無底。世傳一道人入其中,有石燕飛撲面,度行十餘里,聞撒網聲,懼而還。巖有泉,下注石穴。

《煙窗巖 》巖頂見天,如蔀屋之有天窗。

十龍巖 在縣南四十里。空洞可容百人,中有龍井。

「讀書巖 」 ,在匡山之半,若瓦甕,可容二十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