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31 (1700-1725).djvu/11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文忠請得瀧岡道觀,又以崇公名觀,其字相類,乃奏改西陽宮。後歐陽公守清州,自為《瀧岡阡表》,刻石以歸。舟泊廬山,夜夢神人借碑入水,明日風浪大作,舟欲裂,公悟夢中語,即投碑於湖。黃山谷時為泰和令,為作檄龍文,而沙溪墳起,適見靈龜負碑而出,上有龍爪點痕蹤,乃取置西陽宮,覆以亭。後宮被火,獨碑亭無恙。

放生池 宋紹興十五年立。

張欽寨 ,南唐時彭玕作亂,上命張欽討玕,屯兵於此,因以為名。

聖嶺 宋理宗時,占者謂聖嶺有天子氣,遣百戶程宣領兵屯守。今其地所稱營前營、下營腦,皆屯軍之所。既守三年,有楊葉二仙從聖嶺飛昇,占者謂其應在此,乃罷屯守兵。

《曲江畫像 》,唐丞相張九齡元孫之子宏深卜居永豐,藏有《曲江真像》,係吳道子之筆,精神風度凜然。

《醴泉神像 》:鄉人以劉元禮、劉禹錫賙恤鄰里,故肖像祀之,以報其德。

歐鄉 豐邑稱為「歐鄉」 ,因南唐進士歐陽儀得名也。

讀書堂 在縣四十里陽山下。世傳隋文帝遣太子廣讀書於此,故至今不改其名。

相石亭 在縣南一百八十里。文丞相空坑,兵敗,趨劍南,李恆追丞相至此,幾及之,忽巨石墜塞道上,間之,追騎驚伏,丞相得脫身去。後人以為神相,名曰「相石。」

安福縣

安成城 ,在縣新茨亭西五十里。漢安成侯張普築。

安成郡城 ,在縣境。晉太守朱居築。

魏夫人煉丹池 儒學前,一名「放生池。」 相傳夫人煉丹處,至今無蛙聲。

先春閣 在縣北門之外,一名文昌閣,居鳳林橋之下。有黃山谷詩,載《輿地志》。今閣廢,遺址尚存。

洞淵閣 在縣北門外。晉劉悟真建。宋章盛棄官來居,以符藥療病。邑人感之,因建閣祀之。歐陽鉉記。銘上舊有「燕山九歲童書極高明」 三大字。

東山塔 在東城內。宋宣和間建。明正德間頹。嘉靖壬寅,縣令李一瀚倡士民重建,高十二丈。萬曆間,縣令閔世翔重修。

雷分田 在城東五里。昔傳有爭田者,雷為分之。

神楓 ,在縣西一百里。其楓歲旱,以泥封之則雨,人以為神云。

合婚橋 橋原二石梁。昔有人娶於此,妻不從,指橋誓云:「石合乃可。」 石果合,因名。後土人徙石為橋他所,雷遂燬之。

梅福市 在縣南七十里許大橋。相傳漢梅福為吳門市卒即此。地有古磚刻「梅福市」 三字猶存。

飛巾閣 在縣南五十里。舊為北真觀。昔宋徐神翁修煉於此,道成,以巾帨置江中,足躡其上,飛身而去。土人建閣祀之。又傳夜有鐘與龍鬥,沒於潭。

文昌井 在治西儒學前。

九女窟 縣南六十里。有九女遊戲,溺死於此,故名。

東麓泉 :在縣北智溪山下。味甚甘美。

進士塘 在縣南六十里。南唐進士劉璞居其側,因名。

安平縣治 在王江口,縣東六十里。

亭符城 ,在縣南八十里。

瀘溪草堂 在縣南,王廷珪自記:「胡文定嘗過之,講《春秋》,數月而去。」

殷仲堪《讀書堂 》在城西南。

陶淵明「讀書臺 」 在城南書岡山。

姚崇「讀書臺 」 在縣南洞虛觀後。

龍雲讀書臺 在縣西之下村。宋劉弇讀書處。「古梅堂 」 在縣南八十里。

乾字石 在市心

《白玉蟾遺刻 》在武功山箕峰。

石鐘 在縣西羅漢寺旁。有嶺曰「陽岡山」 ,下瞰碧潭,巨石倒垂岩中,其狀若鐘。

石鼓 在縣西資福寺旁。有溪曰灣潭,巨石錯立,中有石如鼓。或云宋熙寧間鼓常自鳴。《江山一覽》:亭 在秀峰,馬昂夫有詞。

繼賢亭 舊公館旁,向子賁有詩。

臨溪亭 在城南,元時邑人李鼎翁建,歐陽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