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31 (1700-1725).djvu/11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魴一曰鯿,細鱗縮頂,魚之美者。鯇 春水瀑漲,則此種逆流而上,其味異美。疊山《揚州賦》云:「魯旨西江之鯇。」 即此魚也。又云:「鯇魚藏石中,故味鮮。」 黃塘巖近溪數里魚亦有類此種生石巖內,土人深沒於水乃得。較蘇溪之魚則稍大而肉厚,其色白,頗似閬川所稱之鰉魚。

「抱石《魚 龍》」 泉江出。

龍鬚草 ,龍泉縣南三十五里。巾子石出,用以編席。

吉安府古蹟考一   通志縣志合載

本府。廬陵縣附郭。

廬陵縣故城 ,漢故城,在泰和西北三十里。興平元年置。晉太康中,移石陽。晉故城在本縣南一里。咸康末,太守孔倫築。隋改石陽縣為廬陵縣,縣城在吉水東北二十里。唐開元間廢。摭口城 ,在縣北七十里。陳廣州刺史蕭勃遣其子孜及其將歐陽頠、傅泰等將兵出南康,傅泰據摭口城,周文郁使其將丁洪法攻泰,擒之。大皋城 ,《寰宇記》:「在泰和北八十里,東臨贑水。梁太保中,李遷仕築城拒陳霸先,霸先遣周文郁據大皋,遷仕潰走。」 今泰和北三十里抵邑界,又三十里為邑大皋渡,故知大皋城當屬廬陵也。

東昌城 ,即今永和也。吳後主置,屬泰和。隋廢,唐貞觀五年,析隸本縣。

敖城 在宣化鄉永新界。

走馬塍寨 在儒林鄉值夏方山之麓。宋隆興二年九月二十五日,樞密奏:「吉州盜賊頻有,廬陵更甚。請於地名走馬塍寨,置巡檢司一員,以土軍百二十人為額,從本州控制。」 從之。準朝旨,又於本寨差撥三十人防守永和鎮,一季一替。今廢。

黃茅峽 在縣南九十里,抵永新縣界,僻險多盜。準朝旨,於走馬寨及永新之禾山、栗傅,安福之楊宅三寨,差土軍二十人,於其地把截,一年一替。今為巡檢司,屬安福縣。

《故吉州碑 》按《續通典》,故吉州在石陽之後,郡移城廢,堞半沒江中,有石碑沉於江中,其龜趺在沙磧,霜降水落,人尚見「大業」 等字,歲久湮塞不見。

關垣八門南柵 城南五里。張雲者,吉州勇敢將也。文丞相督師入衛,雲隸丞相軍。丞相奉使元,被執,雲取道建、汀歸。會州已就降,雲計興復,引兵夜襲元軍南柵門外,殺傷相當。質明力戰,渴甚,赴水死。

蒙古字學 遺址入「慈恩寺。」

紋錦局 元置,在今縣治所。延祐六年,移治於此,改局於城東。

希程堂 縣尉何了嚮往程大中以自勵也。萬戶府 郡治東北。宋貢院地,元廢為府,即今小較場也。明正德間,都御史王守仁為故守劉寔樹廉節祠焉。

吉州貢士莊 在州學後,尚書胡槻創,儲米以應計,偕士屢增米至六千一百斛。文文山記右司理院 吉州凡三獄,曰州院,曰左司理院,右院其一也。有《文文山獄空記》。

慈幼院 在具慶坊。宋慶元六年置,今廢。回仙酒樓 在府前。世傳舊有樓,呂洞賓游宴其上。後因樓址為「回仙觀」 ,今廢。

《石函 》建炎二年,廬陵城圮,太守楊淵興役理之工,掘土數尺,得石函,函朽骨,旁有鏡。役徒聚觀,或以告淵,淵令取鏡洗視之,其背有文曰:「唐興元之初,仲春巳日,吾季愛子役築於廬陵,殞於西壘之垠。未卜窆於他所,就瘞於西壘之巔。吾卜斯土後,當大德、九五之間,世衰道敗,喪亂之時,浙梁相繼,章貢邦昌之日,吾子亦出於是邦。東平鴻工,決使吾季愛子聽命於水府矣。」 京兆逸工深甫《記》淵,覽而異之,急遣問石函所在,役夫以為不利,棄之江矣。

鐵十字 城南排岸司前江岸上。長七尺,右題「保大二年五月日置」 ,左題「重一千三百斤。」 下潭水中復有一十字,水清淺時可見,世傳南唐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