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31 (1700-1725).djvu/1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高峰為「丁真人壇」 ,唐、宋時宮觀甚勝,碑記題詠頗多。自後迭修迭燬,散佚略盡。

金鳳洲 在府治文明門對岸。形如鳳。古讖云:「金鳳洲圓丞相出」 是也。宋黎立武,有金鳳書院,今廢。有來鳳亭其上。

萬碩洲 在府城南十里。上有柑園最盛。其地則清江、新淦各隸其半也。

清江 在府南五里。袁贛合流為清江。宋羅知古詩:「層層碧嶂來無盡,滾滾清江遠莫追。」 於是有「清江」 「碧嶂」 之名。自固本堤成,二水東下,壅不得泄,直囓西岸。沿江由清碧橋而上,至清波門,石砌及街俱摧圮,渡以木棧。宋郡守趙希愷、潘岡中、趙師呂元、李倜、明戴瑤、尚縉、吳敘相繼甃築,民始賴之。

太平江 在府城西三十五里。出蒙山之陽,經華陽江會袁江入贛。

蕭水 在府城西五里,又名小陽水。源出棲梧山及烏塘,合流而為蕭水,中有灘曰「蕭灘」 ,亦曰「蕭洲」 ,下流至南昌府境入江。

淦水 ,源出茂村離鄉嶺,經紫淦山至清江鎮會蛇溪水入贛江。

小皋水 在府西南十里,合袁水入於贛江。按:《水經》云:「瀘溪水合小皋,經袁州。」 其源頗遠。舊《志》云:「縣西南十里」 ,未詳。

蕭灘 在府治,灘以蕭水得名。梁武帝南幸,曾駐此水,又呼「判官灘。」

蛇溪 在府城東。其源自永泰下五里,分江水為溪,三十里復與江流合,此即銅鑼江水也。昔時春夏水泛,瀰數十里,民不可田。宋淳熙初,部使者築堤捍之,患始息。明成化末,贛水暴至,徑北衝蛇溪,遂成大江,田上沒入幾千百畝。嘉靖,參政陳大賓、知府徐灝先後議塞,不果。議者謂:「塞銅鑼江,俾江水盡經府前,入大」 江,則賈舶通,生理蕃,祗候便,官民省,且與形家諸吉合。然水深廣矣,又駛挾山拒河,萬牛不力,計將安出?況鳩眾移粟,括金問藏,非銖錙之較而旬月之積也。又謂「塞不善」

沉香溪 在府城北,即閤山水也。閤山左界水,會淦水至鎮入江。右界水出沉香溪,南流,又東折至豐城界小江口入江。

虎跑泉 在府城東南。唐魯孝子廬墓,感虎得泉,故名。

新淦縣

東山 在縣東二里,有永壽寺。宋劉次莊卜築,前為堂斲池,名戲魚池,自號戲魚翁。下有練中丞宅。

秋山 ,在縣東五十里。有蘇令祠。陳永定中,蘇為巴丘令。

豐城山 ,在縣東五十里。舊名「百丈山」 ,唐天寶六載改今名。

尚樂山 在縣東六十里。上有宋武帝廟、禿女岡、皇后陂、六尺源、羅公坑、三百陂諸蹤。

湓峰山 在縣東六十里。其山環擁十二峰,有王郭、浮丘三仙壇。

石屋山 ,在縣東北七十餘里。有石巖如屋,廣三丈,中有石山。

刻木山 在縣南十里。下有孝子刻木廟。伏泉山 ,在縣東七十里。上有泉,飛空而下,皎然而素。舊名「石泉山」 ,亦唐天寶中改。

秀峰山 在縣南二十里,有雙峰、席帽峰。小廬山 ,在縣北六十里,上有石池、馬跡、印石,飛瀑四注。

峽山 在縣南十里,有霧峰祠,祈禱輒應。鳳凰山 一在縣迎春門外。一在縣北五里岳廟前。

楓岡山 在縣南十里,對學宮挹秀門,有楓岡寨,唐末彭玕拒楊行密於此。

大羅山 ,在縣南三十二里。出雲則雨,下有甘泉,歲旱則人汲泉以禱。

安山 ,在縣南六十里。上有陳岳陽王祠墓。仙女峰 ,在縣東南七十里。唐時李氏女得道於此,鄉人為立廟於峰頂。

葛仙峰 ,在縣西二十里。上有葛洪丹竈及祠宇。

綿峰 在縣南二十里。上有黃蘗館,一名黃蘗山。唐權載之有《黃蘗館遇雨詩》。

天柱峰 在縣東北二十五里。兩峰並起,名「大天柱峰」 、「小天柱峰。」

梅仙峰 ,在縣東四十五里。有梅、欒、鄧、葉四仙祠,山下有白竹寺。

玉華峰 ,在縣北三十五里,對山有「著棋峰」 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