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31 (1700-1725).djvu/1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傳為浮丘修煉之地。又云「王、郭二仙著棋處。」 東皂嶺 ,在縣東十五里,一名玉華峰。

茱萸岡 在縣北五里。上產茱萸。

大洋洲 :在縣西北四十里許。有英祐侯蕭公祠。

湄湘水 在縣南一里。自東三十里高嶺發源,經惠政橋入贑江。泥江水 ,一名「沂溪」 ,在縣南十里,源出樂安縣,西北流入於清江。

金水 在縣北六十里小廬山。西經廬陂,西流出石口,入於贑江。藍陂水 ,在縣西八里,源出百丈峰下蘆溪,至黃荊渡入江。

逆溪水 在縣西十里,出源頭,經南坑湖田橋入江。

桂湖 在縣南挹秀門外。明萬曆戊申,縣令朱邦禎以水勢徑洩惠政橋於學泮,漫無關鎖,率民開濬,遶迎春門,循秀峰學泮而出,名玉帶水。玉澗 在縣南七十里,源出玉笥山,迴互紆曲,號三十六澗。宋朱熹詩:「獨抱瑤琴過玉溪,朗然清夜月明時。如今已是無心客,卻怕山前荷蕢知。」

秀溪 在縣東北二十里,達於江。宋曾宏迪嘗請御書「秀溪」 二字,刻石其上。

蓮花潭 在縣南三十里。潭畔有巨石,狀如蓮花。

讀書潭 在縣西南十里。唐盧肇讀書鍾山,嘗扁舟溯洄,寓居潭上。

鼎泉 ,出縣南鼎峰之上,為瀑布下注,數十里外皆見焉。

劉仙井 在縣南一十里。舊傳仙人劉守真煉丹井,其泉清甘,病者飲之可愈。

九星井 在縣治內。相傳斲井時,泉湧出,有浮漚若九星隱映其中。

峽江縣

鳳凰山 :在縣城基跨之。

鐵雷山 ,在縣北三里,即古巴丘鎮山。

「石洞山 」 有獅象石。明解縉遊此,留四十日。李中有詩。

安山 ,在縣東南五十里,有陳岳陽王墓及廟。《記》云:「岳陽王墓在玉笥鄉館頭安山。」

玉笥山 在縣東南四十里。《道書》以為第十七洞天曰「大秀法樂之天」 ,郁木為第八福地。舊名群玉峰。漢武帝時,嘗降玉笥於山,故名。漢梅福及晉郭桂倫、彭真一、袁景立、梁杜曇永、蕭子雲皆嘗學道於此。有峰三十二、壇二十四、洞六十二,亭十一、泉五,池七,潭一、石四,井四,塢二,宅二,巖四,祠一。其他名勝,不可悉紀。

都督嶺 在縣西七里。相傳周瑜屯兵於此。舊有相公祠,今廢。

亭頭水 在縣西三里。源出七里洞,環城北,經新田大安橋入峽。

堰水 ,在縣北二十里,合新喻界頭水,東流入清江,一名烏口堰。舊《志》作「漚。」

黃金水 在縣南三十里。自新喻界東流,入斷金鄉九十里入峽。昔有人窮水源,得黃金珠數升,即此處,故名黃金江。

踏石水 在縣,自吉水界巷里流經員嶺、黃金江入峽。有大石亙江中,石有足跡,深寸許,世傳「張果老跡。」

新喻縣

虎瞰山 在縣治之南。勢如虎踞,俯瞰渝水。舊有臨梁館,廢為學宮。下為虎瞰巖,有二泉如目,曰「虎瞰泉。」

雲岑山 在縣治後,有閣,舊名鎮遠樓。邑人傅鶚有《記》。

玉几山 縣後。上有山如几,故名。山巔有亭,旁一小阜,方正砥平,呼為「印台。」

鐘山 在縣西六十里。裴子野《宋略》云:「永嘉元年,廬陵洪水有鐘自山峽流出,驗銘,乃是秦時樂器山,以此得名。」 《安成記》云:「鐘山臨水阻峻,春夏湍洑涌沸,噴上白沙如米,兩岸各九十餘里,名曰米沙」 ,以之候歲。若一岸偏饒,則其方豐穰,地與分宜接界。《寰宇記》所謂「水南曰南鐘山,水北曰北鐘山」 也。隋時,欲於新喻設鐘山府。其名本此。山下有《盧肇讀書臺》。

銅山 在縣西北五十里。山產銅礦,唐大曆後置官場。宋平南唐,罷。

瑪瑙山 ,在縣北六十里蒙山之右。有雷祠、浮丘、王郭三仙壇。

東山 ,在縣北四十五里。上有廣教洞,虛敞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