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29 (1700-1725).djvu/9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無相寺山 :在牛腳湖。舊有二井,出鹽供寺用,今湮。

柘磯山 在縣北四里許。其峰峻,沙擁之。老臺山 在縣治東五里,與柘磯山連,上有桓公廟。

黃嶺山 ,在縣東四十里。

長嶺山 :在縣南七十里,根盤數十里。

大嶺山 ,在縣東二里許。東通彭澤,西扺縣治,山之高者。

小嶺山 在縣治南二里。其峰峭拔,險於大嶺。禁江 在縣西北。上通九江,下接小孤,冬涸。彭蠡湖 在縣治南。《禹貢》「彭蠡既瀦」 ,是也。皁湖 在縣東四十里。自劉家市橋來,入彭蠡湖。有巨石,其色黑。

牛腳湖 在縣治北一十里,又名「牛橋湖。」 通大江,地接菱石磯,水漲瀰漫浩蕩,涸則淺狹。《土目》湖 與皁湖支流連絡,地界都昌。

白虎塘 在縣東南十里。水漲通舟楫,出入彭蠡湖。

射蛟浦 在縣治東南一十里,一名黃牛洑。昔漢武帝自潯陽浮江,親射蛟江中,獲之,疑即此。蘇觀堤 去縣二十里,長二里許。堤旁植柳,當春夏交,綠陰蔽天,百鳥爭鳴,漲則野渡叢舟,涸亦白蘋彌望。彭蠡、五老、大孤諸勝,宛在目前,亦一邑美觀也。

虹橋港 :在彭澤驛前。

柘磯 :在縣治北五里。磯出半江,最險,遞運所在其側。

菱石磯 在縣北十五里。有巡檢司。

楊港 在縣北,通大江。

「黃家泊 」 即黃茅潭,村居河泊舟楫。

冷水泉 去縣治北二里橛頭下。瑩澈如冰鑑,味甘不竭。

九曲池 在彭澤鄉。晉陶元亮宰彭澤時所濬。暇日與陸修靜、周續之流觴而飲,今成小港。「洗墨池 」 在縣南三十里。相傳陶元亮以滌筆硯者。

聖池 ,在縣南東嶽祠前,祈雨有感,因名。石屏 在上鐘山巔,壁立如屏。

石几 在石屏前,方平如几。

蟹口井 在縣治內。相傳晉郭璞取地形似蟹,掘井以象其口。又有蟹眼井二,在治左右;「義井 」 在縣治一里。唐天福間邑民曹氏開,以利人。

彭澤縣

觀音山 在縣北一里。元至正元年四月八日,雪集壁間,現大士像,因立佛堂山中。

定山 ,在縣南三十里。晉天福元年,有羅漢現此,因立寺。

小孤山 在縣治一十里大江中,一名髻山。大孤似鞋,名鞋山;小孤似髻,名髻山。江側有彭浪磯,俗訛云:彭浪為小孤婿廟像,遂婦飾,而敕額為「聖母」 云。

馬當山 去縣四十里,橫枕大江,烈風撼浪,人為立廟。唐王勃舟過其下,遇神,賜以順風,一夕至洪州。作《滕王閣序》,陸魯望銘云:「天下之險者,在山曰太行,在水曰呂梁」 ,合二險而為一。吾又聞乎馬當

鳳凰山 在縣西,下有讀書岩、潛玉洞。

浩山 ,在縣東九十里。唐李大亮擇「彭澤山之高者莫若此」 ,因名浩山,而立浩州。

仙跡山 ,在縣東四十里,上有巨人跡。

武山 在建安西南,與廬山夾鄱湖而峙,根盤四十餘里,此亦西南最高處。上有茨菇池,池畔有寶華寺,俗傳有赤腳僧煉丹於此。

帽山 :去縣治東一里許。

橫山 :在縣治南三十里。

《石壁鳴》山 ,在五柳鄉。群峰擁翠,茂竹佳茗。山靈地迥,為禪丈稱首。

石壁山 在縣治南四十里,一名玉壺洞。宋有客題詩云:「洞前流水碧于苔,洞口桃花撲面開。轉頭望斷意不斷,長嘯一聲須再來。」 時縣尉祈雨於此,見墨跡未乾,追之不得。

香爐山 :在石壁山內。

六山 :在縣治南五柳鄉。峰列六。

筆架山 在五柳鄉,上有石如筆架。

李柵山 ,去縣東四十里。

潺河山 ,去縣東六十里。

大鳴山 在游龍山北。眾石崔嵬,群木蒼鬱,四時澗水注石,有聲如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