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29 (1700-1725).djvu/9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鼓山 在洪陽上鄉,宋祝仙飛昇處。

亭子山 去縣十里。宋元豐間,蘇軾自黃州往均州視弟轍經此,題詩壁間,以餘墨灑竹,至今竹生墨點,後人愛之,構亭其上。

王喬洞 在縣西二十五里。昔王喬住此。玉華洞 ,在縣西十五里。泉涌如雷。唐僧於洞中獲磬與錢,皆漢物。宋趙汝馭《詩》云:「唐僧逢漢寶,山洞得仙名。」

赤湖 在縣治東北二十里。世傳赤松子嘗遊下巢湖 。古巢父居在縣北四十里。

南湖   、楊柳湖 俱安太鄉。

白馬湖 在金城鄉

瀼溪 在縣南五十步。唐元結嘗居此,有《詩》曰:「尤愛此溪水,而能成讓名。」

螺溪 去縣五里,水中有石如螺。

白龍泉 在縣西二十里安太鄉。懸巖洞中,有潮信之異。昔李成寇境,白龍顯應,泉霧四起,賊不敢近。旁有顯濟廟。宋慶元六年,敕封孚澤侯。溫泉 在金城鄉,其水常溫。

石房泉 在安太鄉。後海泉,石穴方正如房。張公泉 在安太鄉。

王家泉 在甘露鄉。泉出石巖,巖上有石如鐘,如寶蓋。

大塅泉 在甘露鄉。平地湧出,四時不竭,溉田百餘頃。

黃土泉 在歸義鄉。泉源有潭,其深莫測。《魚泉 》,在歸義鄉。春雷震,有小魚湧出,色皆花。居民聞雷則候之取食。

五龍泉 在歸義鄉,出小石洞中,僅容人入。每水大湧則大雨,小湧則小雨,占旱澇甚驗。大泉 在歸義鄉。泉有龍,禱雨輒應。

蘆泉 在清湓鄉。世傳泉與江通,時有故蘆湧出。

梅山泉 在王仙鄉

石洋泉 在洪上

海溪泉 在洪上

南泉 在洪下。懸巖飛瀑,冬溫夏寒,溉田數百畝。泉左有洞,多奇石,有龍祈禱輒應。

王喬泉 在歸義鄉。內。有「懸旌滴泉」 、「天窩石鐘」 ,王子喬修煉處。

萊子洞 :在烏岡山。相傳老萊子隱處。

蒼城墩 在瀼溪旁,舊有三賢祠。

營盤洲 在螺石口。平地五墩。相傳明太祖追偽陳時築。

《丁溪 》溪得一銅頭,民肖像號為丁公,神極威靈。後乩稱「吾乃唐開元禮部尚書楊嗣復也。」 邑人嚴祀之。

湖口縣

石鐘山 有二,上鐘山在縣南,下鐘山在縣北,兩山對峙,獻秀爭奇。酈道元謂:「下臨深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鐘。」

石門山 :在縣治南,兩峰對聳如門,當兩石間垂流數丈,有石可坐千人。

鐵屏山 :在學宮前,橫亙百步,臨江滸。

愨頭山 ,在縣南二里,與上鐘山連。

武山 在縣治東五十里,山旁有雙峰如劍。東石山 在縣南五十里,旁有龍井,頂多雲氣。龍潭山 在縣東北三十里,龍潭在其下。馬跡山 在縣治東四十里,有石如馬蹄。浮山 在縣南七十里,形如浮龜。

鳳山 :在縣治東南五十里。

屏風山 在縣南七十里。

花尖山 ,在縣東四十里。峰如芙蓉。

酬山 在縣東二十五里。或云「山下有醴泉。」 旗山 在松壽山前。相傳明太祖與陳友諒鄱湖鏖戰,忽見山巔衣黃者麾旗而諒,浮橋解。松壽山 在旗山後,去縣治三里許,以古松名,今凋矣。

黃牛洑山 在縣治東南一十里,又名射蛟浦。《神仙通鑑》:「晉永嘉中,真君許遜因蛟精化為黃牛,臥沙磧,剪紙化黑牛與鬥,俟其戰酣,斬左股。」 是其處。

陪湖山 :在縣治東四里。

白虎塘山 去黃牛洑山二里許。

穀子山 ,去白虎塘六里,其形如穀。

城門山 :兩山相對如門,去穀子山五里。筆架山 :去城門山四里。

峽山 ,在縣北三十里。俗望「山頂出雲」 ,可以占雨。

西山 在縣北二十里

香爐墩山 :與西山相連,狀如香爐,縣治關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