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29 (1700-1725).djvu/9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白石巖 在縣東佳山之巔,高二十餘丈,其巖石色潔白。

紫巖 在東佳泉之上。巖石峻聳,平正如壁,望之紫色瑩潤。泉出其下,飛白瀉碧,猿猱往來,恬不畏人。其泉天晴則西流,雨復注之東東流則西水遂絕,西流亦如之。若雨晴未定,則西有小水,遇旱,人欲塞其竇,挽之於東,亦不能也。中流名馬尾泉,旁流則人開以灌禾者。其下有龍潭,旱則馬尾之水微而潭水多,但不能及遠。歲豐,則潭水少,而東西流大。自泉西行數步至石洞,深不可及。洞口有仙人跡及馬蹄,遇大雨,濁水噴湧出,或流杉篙、船板、黑魚諸物。旱則瑞昌、建昌、武陵諸邑之禱雨者必至。至必秉火炬以入,火滅即昏不知所出。進四十里許有大湖,昔求雨,有善泅者過其湖,見小山及田,或擊桃符,用狗「首觸龍,聞土雷之聲即得雨。」 自洞西半里至百鳥洞,厥地恆乾,雖大雨不入洞門。有三重:其一光亮寬敞,可容百餘人,石壁上有梅,有松如畫,夏集百鳥,冬多宿於其上。其二可容七八十人進;三重極寒,有小池倒垂尖峰,水滴滴不絕,龍鬚虎耳諸草生焉。三重後須火照,入見巖閣,然莫窮其所止。自洞西行半里,有小泉注田,旱暵不竭。又半里,至石菖蒲墩,多居屋,可容萬人。又一里,至長溪山,乃下焉。「石洞東行二里,至赤壁崖,其石色紫,方圓三十五丈,高二十餘丈,壁光間有微竅,猿猱多攀藏,人取之不能下。一里,至觀音洞,有石門方圓七丈餘,中有石觀音、石香爐,生成自然。」 洞一里下山。

博陽川 在縣治東南,入彭蠡湖。每春夏秋水瀰漫,通四方舟,冬涸僅容小艇。

廬山河 在縣治東北。自廬山烏龍潭發源,西南流至烏石門,與東北二河合。

黃。河, 在縣北。其源自高良鐵爐,經黃坂至烏石門,與東西二水合。

西河 :在縣治西北,至烏石門與東北二水合,又名三港口。

箬山河 在縣西北迎恩門外,與東北諸水合。金帶河 在縣治西。流經西南,與東北二水合,四面旋遶如帶。後以山溪暴漲,縣西義豐門外百餘步衝決,與箬山河合,而縣之水竭矣。明嘉靖二十六年,縣令蔡元偉議開之。

吳山泉 :在縣治西北四十里。

靜泉 :在縣治西北七十里。其泉平地流出,寂然無聲。

硤石泉 在縣東北二十里硤石嶺下。每遇大旱,灌之,禾倍於常歲。

烏石泉 祥前烏石山

「湧水泉 」 在敷陽山,其泉平地涌出。

佘家泉 在望夫山下。歲旱,鄉民於此取水禱雨。

寶泉 在寶山下

東佳山 「祥前紫巖。」

瑞昌縣

石沃山 ,在縣北二十五里赤湖水中。

甪里山 ,在縣南四十里。世傳漢甪里先生常遊此。

蘇山 在縣西北。相傳蘇耽沖舉於此。

清湓山 ,在縣西七十里,巍然為群山之表,有淵如盆,冬夏不竭,產菱芡甚美。

白龍山 在縣西一十里。白龍泉水遶流山麓。榜山 在縣治南五里。形如掛榜。

鯉魚山 :去縣治三十里。

馬頭山 :去縣治四十里。

獅子山 在金城鄉,去縣四十里。

火爐山 在金城鄉

連山 在縣二十里安太鄉。九峰相屬。

《鑽天山 》,其高插天。

「洪山   」 、「走馬山  、丫頭山 ,俱安太鄉山。」

寶山   、白馬山  、橫立山。

羅城山   、韭山 俱甘露鄉。

烏石山 在歸義鄉

青竹山 在赤湖中,湖水暴長,墩形如故,中多竹。

馬脊山 :在縣治西北五十里。

羊腸山 ,在縣西北三十五里。

書堂山 ,去縣七十里。傳為王子喬讀書處。有石房石壁,墨朱跡。

愁山 在縣西六十里。嵯峨陡峻,行者愁焉。赤顏山 ,在縣治西北一百二十里。蛇徑鳥道,與玉華洞連。舊傳赤松子遊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