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29 (1700-1725).djvu/9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死池亦荒翳僅存

道源池 在德化縣學前。明嘉靖時鑿。

烏龍潭 :在「太平宮」 側。

白龍潭 在天池寺側

虎溪 在東林寺前。慧遠送客過此,虎輒鳴。石門澗 ,在府城南四十里廬山下,水流石岸如門。

磨刀澗 在府城東三里許,通白水湖。石可利刀,故名。

甘棠湖堤 ,唐李渤所築,即今新壩。九江郡城前臨湖水,郡氣所鍾,城藉為壕,舟楫往來,以資搬運,尤為日用急務。李堤久圮,明嘉靖間,兵備陶承學、郡守馬紀鍾卿各修築長堤而梁之。堤形卑下,日久傾頹過半,夏秋江水泛入淹沒,冬春則又涸瀉無餘。萬曆癸丑,兵備葛寅亮築石堤以為固,名「西成堤。」 又建石閘一,上施拖橋,亦以「西成」 名之。「閘夫以時啟閉。冬春則下板用橋,以注湖水、可資搬運。夏秋則撤板去橋,以通江水。」

李公堤 在府城後庾樓磯。風濤衝激,逼近城麓。正德九年,郡守李從立甃石為堤,建亭其上。今亭圮於江。

謝公堤 在府城西門外泥沱觜,其地俱淤,上為龍開河、官牌夾,二水衝激,崩陷無常。明嘉靖間,兵備謝迪與戶部主事祖琚協謀築隄,長半里許。

海天堤 在府城西。路通瑞昌舊湖,行者必舟。明正德初,僧通進因其地低窪,請於兵備道馮顯,築長堤五六里許,植柳千株,建寺其側,題曰「海天。」

皇清順治間,僧大德拆毀。

胡公堤 在甘棠湖側。司李胡宗虞修築,兩旁植柳,春日綠接湖光,望之濯濯。

封郭洲堤 ,縣令俞汝為建,自李家口起,至小池口一帶,德化民畝,暨南昌、九江、蘄州三衛屯在焉。堤成,民始安堵,戶有蓋藏,遂為永利。嚴家閘 ,在江北三十里黃梅地方。明萬曆三年建堤後,江溢雖障,而內泛無洩,禾稼多淹,以致稅糧無出,洲民病甚。三十五年,縣令孫同倫按其地形水勢,惟黃梅出水為便,因是順勢開通建閘,以時啟閉。旱則閉之以資灌溉。澇則啟之,以消內泛。庶水旱不致為災。

赤松閘 在府城西七十里。明萬曆四十八年,縣令周世盛建閘,洩水千頃,皆為膏腴。

德安縣

博陽山 在縣治南十二里。《漢書》「豫章歷陵縣有博陽山。」 註云:「古人以為敷淺源根盤三十餘里,峰巒奇疊,為邑重鎮。」

望夫山 :在縣治西北二十里。《方輿記》云:「昔人行役未回,其妻日登此山而望。」

葛洪山 :在縣治北四十里許。世傳葛仙翁遊此。

石鼓山 :在縣治西北四十里許。俗傳,每天陰,輒聞鼓聲。

崑崙山 :在縣治西北一百二十里。山巔二湖,有王子喬、禮斗石、石罅牡丹。一本色如丹砂,傳為子喬手種,人間不易移植。

東佳山 在縣治西北八十里。其下有紫巖泉。義豐山 在縣治一里。昔義門陳氏有良田在此,屢值豐稔,因名。

史君山 在縣治西北四十里。唐李渤為江州刺史,置書院於此。

烏石山 在仙壇鄉,去縣治北十里。旁有石高二丈餘,名獅子巖。東北自廬山來,盡於東;西北自東佳山來,盡於西。兩岸相對如門,又名「烏石門。」 其中平疇廣野,東西北三河皆瀠匯於前。一里許,由石門流出,道旁石竅有泉清冽。其山相傳神禹治水所開,今兩岸若有疏鑿痕。

獅子山 去縣二里許。磅礡蹲踞,狀若獅子。尖山 在縣西北六十里。

道顏山 ,在縣西北八十里。

鳳凰山 :在縣治西北七十里。

孤山 ,在縣北十里。山勢孤特。

明山 :在縣治東北二十里。

彭山 :在縣治西北二十里。

百家山 :在縣治西北四十里。其山廣大,盤據數十里。

寶山 :在縣治西北三十里。

大塘山 :在縣治西北四十里。山塢有塘,約數十畝。

金雞山 在縣西南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