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29 (1700-1725).djvu/5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庫。成化間,知府曹凱鼎建殿廡,闢民地以廣前門,甃橋跨澗以拓其道,移櫺星門於澗南,學士彭教記。正德七年,知縣崔孜重建兩齋。隆慶間,參議馮謙鼎建明倫堂、尊經閣、櫺星、戟門、泮池。提學徐爌「記。」 萬曆十九年,知府田琯因學基低窪,移建明倫堂於後側西傍縣治東面城垣,新兩齋,闢三門,豎尊經閣,造文峰塔,今東城上有石塔者是。改學宮私廨三所。逾年,又就明倫堂前掘池,半壁環牆植桂,題曰:「月桂。」 甃以石門,題曰:「龍門」 陞青,雲路三尺,給諫鄒元標「記。」 萬曆癸丑,知府費兆元以學基低下,議遷,巡道葛寅亮題其議。鄉紳吳道長輸銀百兩助費,知縣王成位董其事,遂移建於余家塘侍講基,即今址也。

皇清康熙十年,知縣劉瑆重修戟門向稍東。

外縣

都昌縣儒學 ,漢、晉、五代無。唐咸通中,縣令陳杲始建學於治東南東壇側。宋仍唐制。元末燬於兵燹。明洪武四年,知縣周象賢遷於治東數步,原為譙樓,內預備倉場,今關王廟與主簿廨是也。基地淺陋,齋舍未立,教官俱賃民房以居。六年,知縣王敬中遷復舊基,乃先立山川壇於西偏,遂移學宮於壇之東,殿堂、齋舍俱備。前阻城隍廟,後倚絃歌坊,左鄰民居,右鄰山川壇。三十一年,知縣洪俊新建明倫堂兩齋於大成殿之西北,扁其齋東曰「進德」 ,西曰「修業。」 建門,去堂百步。建膳堂於堂之東,建文卷庫於堂之左。櫺星門、庫房、宰牲所、射圃亭次第修舉。茲後代有興建修葺。

皇清康熙九年庚戌,改建於「小南門城外,庀材鳩工。」

於十一年壬子工竣。二十二年,知事曾復大加整葺,凡所未備,皆為舉修,廟制聿新,煥然稱盛。匯東書院 在治右八十步。郡邑舊無書院,明天啟時,以舊學之基,明倫堂及兩齋舍存焉。以無資售小南門外之新基,故鬻之於邵氏,為祠堂之用。其後邵氏亦以聖賢舊棲,不忍私踞,復還其直,故置為匯東書院。至崇禎十三年,因四方多故,聖宮依城外,乃復移置治東,而新開寺又移於治西。然則今之「新開寺」 ,即前之「匯東書院」 基,因舊有「書院」 之名,故備述之。

陳經歸書院 在西山。明弘治間,知縣王珀奉建,祝文祭品皆奉頒降。正德四年,知府陳霖買祭田五畝。正德六年,知縣徐冠建,擇坊於道院,提學李夢陽書額。萬曆間,張江陵燬書院,改名「雲住祠」 ,今復舊名。劉定之、余濂寶俱有奏請先儒陳灝從祀。祠堂三間,大廳三間,大門一座,校舍八間。

社學二所 一在治東,醫學之右。嘉靖四十四年,知縣吳英鼎建。屋三間,周圍牆垣,選師以教邑子弟之貧者。一在原建陶公廟前。萬曆間,知縣洪量拆毀,改造足兵堂三間於教場,而社學廢。至四十二年,知縣楊舒榮目擊社學久曠,甚為闕典,遂以新開寺前舊學餘地為社學址,詳允存案。

建昌縣學 「舊在仰止門外。宋崇寧間建於隆道觀側。紹興間,縣丞曾熹徙於縣治旁。慶元二年,知縣許錫遷仰止門外。至元二年,知州孫輔臣重修。明洪武五年,知縣倪恭重建。明正統景泰間,知縣潘彝增修。成化六年,知縣羅獻重建殿廡、門廊,塑諸賢象。十八年,知縣鄭惟桓重修。弘治間,副使邵寶、知府劉定昌重」 建齋堂、號舍及書籍、祭器二庫。天啟辛酉,知縣羅尚忠遷儒學於修江橋北。

皇清康熙五年:

文廟傾頹,知縣馬驊、訓導周曰鼎重修兩廡戟門。

康熙五年,訓導周曰鼎同生員艾金城、呂大章「重修。」 鄉賢祠在戟門東。名宦祠在戟門西。康熙十四年,知縣李道泰重建戟門,并修兩祠。櫺星門、啟聖祠。

馬融書院 去縣二十五里,有洗墨池,知縣周廣有詩。今書院廢為「馬融寺。」

修江書院 朱晦翁守郡時,邑人遊其門者,建此為講學之所,今廢。

甘棠書院 元至元間建,明洪武十年,趙宗信即其址重建。景泰中,教諭張湜《記》。

石潭書院 石潭山下,邑人熊德明建。結「雲錦文社」 ,講學造士,一時巍科偉行,輩出其門。薌山書院 ,五呂先生遺址,生員呂玉扆重建。李弘齋書院 舊有祠,在縣東。又有書堂山在儒學東北,迺李文定讀書處。明嘉靖二年,知縣顧陽和於縣北城隍廟右建祠,年久頹廢。四十三年,署縣通判梁典重修。萬曆戊寅,知縣費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