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29 (1700-1725).djvu/11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祝融廟 在甘棠湖上

龍溪廟 在甘棠鄉七里岡,祀陶公之所。其溪水自廬山發源,入鶴問寨湖,旱禱之輒應,故名。「水府廟 」 在府西門外。

白馬廟 在府治西門外。

《關壯繆》廟 有數處:一在東高岡,一在南門觀,一在演武廳後,一在城隍廟右,又一在德安縣門外。

東嶽廟 在府治東,即唐景星書院舊址。龍王廟 在湓浦門外茶引所旁,今廢。

天妃廟 在城北江滸,明宣德間,九江衛建。蕭公廟 在江之北,去郡三十里許。

大孤山廟 在山頂。建自宋隆興間,明洪武初,新之。

陶九相公廟 去城十五里仁貴鄉,芳蘭湖,九水會焉,曰九龍灣,即陶太母之墓處。墓所有社壇。明正德中,九江大旱,有僧謂湖濱父老曰:「諸神能救茲旱者,惟陶九耳。」 今其像乃在黃梅五祖寺之廡下。父老怪之,相率往訪,果有像,鑿沉香之質,具而未飾也,迎歸,飾而籲之,果大雨,因祀之。陶九,天完裨將也。

太保廟 一在德化縣學前,一在南門內。馬王廟 在府治東,新建。

大王廟 在鈔關右

郭家廟 在仁貴鄉,順治間建。

祖師廟 在甘泉鄉履天坡,進士李三輔建。三官廟 在海天堤,明初建。

德安縣

社稷壇 在縣治北一里。明洪武元年,令府、州、縣各立壇祭祀。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治南一里。明洪武二年,知縣曹景輝建。

邑厲壇 舊在縣治北半里。明洪武五年,知縣曹景輝建。後以築城壇在城中。嘉靖間,以城外田易之。

城隍廟 在縣西三十步。知縣劉允迪建。元因之。壬辰兵燬。明洪武七年,知縣馮袞仍於舊址建立,有殿、有寢、有廊、有門。永樂十年,縣丞貢徵重修。嘉靖三年,知縣梁一桂鼎建。嘉靖二十六年,知縣蔡元偉重修。

皇清康熙六年傾頹,邑侯張瑛捐貲,令僧昌祖重修。

前後殿頗為整飭

五賢祠 祠祀宋郡守李澗、楊沂、王秬、李邦獻、李若川五人。今廢。

關王廟 在縣南門外,知縣張瑛建。

瑞昌縣

社稷壇 在縣西北半里許。宋嘉泰間,知縣洪鈞偲立於白龍橋之左。明洪武二年,知縣黃顏遷今地。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南一里許。宋知縣洪鈞偲立於小南街西。明正德七年,知縣黃源大築城,遷今地。隆慶元年,知縣劉儲慮踐踏大不敬,四旁植竹木,正南標額立門。萬曆間,知縣林廷瓚加磚石築牆。

邑厲壇 在縣東一里,去望僊橋數武。明洪武三年,知縣黃顏立。

城隍廟 在縣治西興教坊右。明洪武八年,知縣李鳳建。成化十八年,知縣傅思勉重建。正德八年知縣黃源大修。

東嶽廟 在城東南隅,古東山寺之左。

文昌閣 在縣東一里。康熙十二年,知縣江皋鼎建。濱河凌阜,挹水迴龍,相形攸利焉。綠樹重陰,飛樓縹緲,彫甍畫棟,望若天宮,洵一邑之奇觀也。

關王廟 :在北門外演武廳之後。知縣駱秉韶買居民地建。

三公祠 在儒學敬一亭左,後改建於按察分司右,今圮祀司李,署縣潘季馴、徐元正、李日華。葉公祠 在陶家嶺,祀通判署縣葉朝榮。五賢祠 在葉公祠後舊址蒼城墩。元次山、蘇東坡合祀,自知縣洪鈞偲始。駱秉韶補祀王梅溪,一主梁尚忠。補祀周元翁,一主葉桂山,一主王曾經。過瑞昌,遺韻可懷。周係濂溪先生長子。流寓王僊之檀木。「桂山」之祀,從輿論也。祠久傾圮,知縣陳詔重修之,同知陳師孔鑄奉罏瓶二副。

丁公祠 在縣治之北。唐禮部侍郎楊嗣復號東山,舊寓丁溪,即其地為神,最靈感,故至今稱「丁公」 云。祠為封君余有慶建修。

楊公祠 在縣南河邊山川壇側,楊即嗣復也。二賢祠 在蒼城墩,祀唐元吉,後蘇東坡過此。